第五百三十四章 欣欣向荣
“这印度厮当的米,我吃了四年,还是吃不习惯。”椯
“等等吧,明年我们自己的稻米就能自给自足了。”
“要不是要给藩国们送稻米,我们早就能自给自足了。”
“嘘……”
当腊月的脚步如约而至,位处利未亚以南的南昆仑监察使司土地上也传来了士卒们的牢骚声。
从天启十一年六月登陆算起,眼下已经过去了四年半的时间。
四年半的时间,南昆仑监察使司的情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阿衡主要作为统筹的人物居住在南昆仑府北方的昌宁县,负责防御当地土人的袭击。椯
至于阎应元和颜胤绍两人,他们则是负责接管劳改工来治理南昆仑府和东昆仑府。
四年半的时间足够发生许多事情,南昆仑监察使司更是如此。
眼下的南昆仑监察使司有两府十三县,但这只是行政上的区域划分,实际在其广袤的疆域上,大明只有约四十五万四千余国民。
这些国民中,有九万是来自大明本土,二十八万都是来自瀛洲,剩下的八万多人则是来自印度厮当。
万里海疆凶险异常,这二十八万瀛洲男丁的背后,实际上是上百万葬身海上的瀛洲男丁换来的。
来到了南昆仑监察使司后,吴阿衡按照迁移的规则,给他们每人发了十亩耕地,但耕地不是凭空就能出现的,这些耕地都需要劳改工为他们开垦才行。
四年半的时间,南昆仑监察使司的劳改工数量已经达到了一百三十二万余人,二十八万瀛洲男丁获得了一柄铁刀,荣升为兵马司兵丁,负责看管劳改工。椯
吴阿衡将地方化为一块块的区域给兵马司,比如这块地方能开垦两万亩耕地,那就分给两千瀛洲男丁,让他们看管一万劳改工为他们开垦田地。
如果劳改工将土地开垦完,当地兵马司就需要释放他们前往下一块开垦地。
所有的劳改工只要劳改十年就能被释放回家,毕竟吴阿衡是用了金银把他们买回来的,需要他们偿还成本。
在这样的方法下,南昆仑监察使司的耕地数量猛增,从天启十一年的一无所有,达到天启十五年腊月的三百七十七万六千余亩耕地。
这些耕地大部分是属于大明本土移民的,因为本土移民的授田规则是每人三十亩,因此九万多移民的耕地接近了三百万亩,剩下的不到八十万亩则是属于瀛洲移民。
二十八万瀛洲移民只有不到三万移民完完整整拿到了自己的十亩田地,剩下的基本只有一两亩,三四亩。
他们拿下田地后,往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种地,而是马不停蹄的赶往就近的城池。椯
四十五万百姓里,来自印度厮当的八万百姓全是被父母贩卖的女孩,南昆仑监察使司往往会和小西洋监察使司一起将她们买下来,带到南昆仑生活。
这其中倒也不存在什么强迫,她们也有自己的工作,那就是打扫衙门的卫生,或者街道上的卫生,每天的工钱是五文和两顿饭。
如果她们寻到人家,当地衙门会很乐意把她们放出去,同时作为她们的“婆家”,监督其丈夫的行为。
一旦有单方面多次殴打等现象,官府将会收回男方田地,将一半授予女方。
这种女孩,往往被衙门里称为衙府女。
衙府女的首选对象,一般都是衙门里的官员,其次是士卒,然后是大明本土移民,最后才是瀛洲男丁。
只是大部分大明男丁是欣赏不了衙府女的,因此她们的结果也基本是找一个比自己矮一个头的瀛洲男丁。椯
瀛洲男丁想要取衙府女需要衙门的认可,而这个认可就是他有没有能力养活两个人。
按照官府的最低要求,男方最少要有十亩土地才能迎娶衙府女,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瀛洲男丁得了十亩耕地后,迫不及待取就近衙门的原因。
说白了,就是为了结婚生子。
例如眼下,负责守在昆仑县县衙门口的一队明军就看着好几个说说笑笑的瀛洲男丁走进了衙门。
他们前脚进去,过了半个时辰,便带着几个衙府女离开了衙门。
对此,明军的士卒等他们走远了之后也不免唏嘘道:“这群瀛洲男也是够憋屈的,瀛洲女不愿意嫁他们,还得跑到万里之外娶媳妇。”
“那模样这么丑陋,你要是女的,愿意嫁给他们?”旁边的队正调侃了这人一嘴。椯
“那还是算了……”听到如果自己是女的要嫁给瀛洲男,前一秒还唏嘘的士卒立马嬉皮笑脸了起来。
“还有半年的时间,咱们也就能回大明了,到时候你们回去就能相个媳妇了。”
队正打趣着众人,但此时一辆马车停在了昆仑县衙门门口。
士卒们见状立马站的笔直,而下一秒从马车上下来的,则是已经年近三旬的阎应元。
阎应元下了马车后,对士卒们点了点头示意打招呼,随后便走进了衙门里。
见他走远,士卒们才缓缓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又开始调侃起了其它事物。
与他们不同,阎应元在进入衙门后,则是径直返回了自己的书房处理政务。椯
四年半的时间,在面对近一百八十万的治理人口面前,阎应元和颜胤绍的公务显得有些繁忙。
城池、集镇的修建,田地的开垦,还有衙府女的婚配,移民的数量……
这些繁杂的事情已经成为了阎应元的日常,而当他拿起一份文牍打开的时候,他不由皱眉对一旁的主薄询问道:“又沉了六艘瀛洲移民的船只?”
“回禀知府,确实沉了六艘,是在从旧港前往印度厮当的路上沉的,除了有五百多船员和三百多移民被沿途商船救上来外,其它四千多瀛洲移民都不幸遇难。”
“……”听着主薄的话,阎应元揉了揉自己的眉头:
“这段海路都葬身了多少移民了,朝廷为什么不选另一条海路,虽然慢些,但最少安全。”
“这……这是齐王殿下定下的航道,迁移司和监察使司可不敢更改。”椯
主薄露出了尴尬的笑容,阎应元也知道这种事情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因此他继续处理起了其它文牍。
在诸多文牍里,实际上最多的是劳改工的暴动,和藩国的求援。
对于暴动,往往都是镇压,对于求援,往往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支援。
例如阎应元手中的这份文牍就是唐国送来的求援,不过他们的求援是准备购买三千石粮食,并且都要南昆仑的稻米,不要印度厮当的稻米。
“今岁府库岁入多少稻米?”阎应元转头对旁边的主薄询问,对方也作揖回答道:
“总产二百六十七万石,百姓留了二百万石,卖给了我们六十七万石,除此之外还有印度厮当运来的三百万石香米。”
闻言,阎应元不假思索的回应:椯
“香米给劳改工吃就可以了,稻米留下我们自己吃的,然后按照诸位藩王的需要,贩卖稻米给他们。”
“是!”主薄应下,准备按照阎应元所说的去做。
南昆仑监察使司的稻种都是取自大明南直隶的稻种,南直隶的水稻颗粒饱满,口感极佳,只不过生长周期长。
在南昆仑监察使司许多地方能一年两熟乃至三熟的地方,这种稻米却保持着一年一熟的特性。
追求口感,这是明朝百姓和宋朝百姓不同的地方。
宋代由于耕地面积不足,人口太多,因此只能将口感不行,亩产较高的占城稻推广。
到了南宋,几千万人口挤在秦岭淮河以南时,占城稻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椯
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
但是到了明代,由于国初地广人稀,稳定生产后根本就不缺粮食,因此明代百姓就都开始追求口感。
谁再种植占城稻,基本不是用来喂养牲畜,就是拿来做储备粮。
南直隶的稻米和后世的东北大米品种类似,虽然只能一年一熟,但产量也在同代算是极高。
只要不遭遇天灾人祸,亩产二石是基本操作,并且口感极佳。
哪怕来到了利未亚,这种水稻也能在第一年亩产五斗,第二年亩产九斗,第三年亩产一石五斗,第四年达到亩产一石八斗。
按照阎应元等人的估计,眼下的三百多万亩耕地如果都好好育肥,那等四年以后,这三百多万亩土地能产出接近七百万石稻米,养活一百五十万人。椯
只是土地的育肥任务太重了,连续三年耕种的同时还要育肥,这导致了土地开垦的速度“很慢”。
放下一份关于地方耕地开垦速度的文牍,阎应元摇了摇头:
“按照这架势,恐怕五年后,南昆仑也顶多只能开垦出一千万亩耕地。”
“那也能养活四五百万人了。”主薄很乐观的开口,阎应元也点头附和道:“确实,四五百万人不错了。”
“眼下诸藩和朝廷各省都在争抢移民,想要迁移百万汉人,恐怕都需要十几年时间,我们倒也不用那么急。”
“对了,金银矿开采如何?”阎应元想到了金银矿的事情,不由开口询问,主薄也连忙回应道:
“产出稳定,三十万劳改工在当地开采,每年能产出四万两黄金,六十七万两白银和五十多万斤铜。”椯
“这些银子足够支付士卒的军饷,维持每年五十万劳改工的购入,如果可以,还能向朝廷缴纳六万两矿税银。”
主薄的话让阎应元频频点头,他想了想后还是摇头道:“府衙的存银不足,还是先继续存几年吧,过两年再向朝廷缴纳赋税。”
“是……”主薄作揖应下,阎应元也不再开口,埋头处理起了奏疏。
在他处理奏疏的同时,大洋彼岸北亚墨利加的齐国也在朝气蓬勃的运转着。
到天启十五年腊月,四年的时间,四年的工业化,让齐国的国力在迅速前进。
作为一个藩国,并且是最强大的藩国,靠着朱由检,齐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印度厮当的诸藩需要接受小西洋监察使司的监督,利未亚的诸藩需要接受南昆仑监察使司的监督,但齐国却没有任何一股势力能监督它,除了朱由检自己。椯
四年的工业化发展,让齐国的西京城变长了一座占地五万三千亩,拥有两条主干道,十二条大街、二十四条坊道、四十八条小巷的庞大城池。
除了发达的交通,它还有占地三千亩的齐王宫,另外有将近三万处江南小院,十二处佛寺道观,一百五十二里水泥铺设道路。
三万多江南小院是清一色使用青砖灰瓦建造的,仅仅这一座城池,就能容纳二十六万居民。
除了排列整齐的坊市结构,西京城最出名的还有它那巨大、繁忙的“西京码头”。
西京码头倚靠着齐水(萨克拉门托河)来完成各种贸易,齐水全长一千里,该河自发源地流向西南,穿过位于鲁山山脉(太平洋海岸山脉)和齐山山脉(内华达山脉)之间的京兆府谷地,最后流入大明海(太平洋)。
在进入大明海前,它会经过京门县的京门海湾。
在这个海湾,整个世界最大的船只在京门港停泊,一台台从大明运输而来的机械从齐水逆流而上,将机械运送西京城,然后在京兆府中央谷地开垦荒地。椯
从天空俯瞰,一条正在修建的公路,试图从北方的安陵县南下至西京城,而西京城的中央谷地则是开发出了大片大片的耕地。
西海岸独有的巨杉,被砍伐修理,而后通过铁路和火车向北运输。
这种树木高达三十多丈,胸径数丈的高大树木由于质地太脆,无法用于建造宫殿,不然的话,金铉很有可能会修建出一座历代之最的宫室。
不过,即便无法使用巨杉来建造宫殿,对于齐王宫的宫殿,金铉还是使用了当地一些高大的树木来营造。
由于齐王府的地势被金铉使用夯土堆砌,因此宫殿的地基就高达十数丈,好似一座小山。
齐王府的宫殿还未完工,但当金铉站在齐王宫内一处阁楼上的时候,整个西京城都被他俯瞰,尽收眼底。
“按照劳改工的速度,齐王宫还需要七年才能完工。”椯
齐国户部侍郎夏允彝正在向着金铉汇报,二人站在高台上,眼睛也止不住的去打量被自己所俯瞰的西京城。
“可惜了,这么多民居,居然没有几个百姓……”
夏允彝汇报结束,金铉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但夏允彝则是作揖安抚道:
“长史不用叹气,听闻国朝已经使用上蒸汽船只,如果用上这种船只,只要一艘船,一年时间就能运送三四千百姓前来齐国。”
“以万岁和殿下的性子,恐怕届时会发动数百艘船只运送百姓前来。”
“这么一来,只是一年时间,便能移民百万渡海而来,恐怕这也是殿下为什么一直不移民的原因。”
“眼下移民,不仅不能让齐国繁荣,反而会成为负担。”椯
“国内耕地近百万亩,若是用来养劳改工和军队,足以养上三十余万。”
“这么多劳改工,不管是开矿、修路、开垦耕地,都将是极佳的劳力。”
“如果国内能承接瀛洲的百万劳改工,加上十几万拖拉机,恐怕十年之后可赛江南。”
夏允彝自己就是江南人,他心里很清楚,如果齐国的发展真的能入他所说的一样,那别说赛江南了,简直可以说把江南按在地上摩擦。
从气候来说,西京城的中央谷地全年就没有低于八度的时候,而江南,虽然夏允彝在江南的时候没有温度计,但也能感受到西京城的气候比江南要好上许多。
西京城唯一的缺点就是夏季有些燥热,但对于整日在田地里刨食的农民来说,这样的气温还可以接受。
因此,他的话也被金铉点头认可,但认可过后,金铉还是询问起了夏允彝:“齐国今年的岁入多少,明年能开垦出多少耕地?修进多少道路?”椯
对于他的询问,夏允彝显得不急不躁,他缓缓作揖,紧接着回应:“今岁齐国岁入矿税银约四十二万两,产粮七十七万石。”
“道路上,五个县一共修进七百里府道、县道,从北部安陵往西京城以南的铁路则是已经铺设六十二里,路基建设一百五十三里。”
“在劳改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安陵通往西京城的两千里铁路,最少需要二十年时间才能修通。”
“如果明年年初,朝廷能运来不少于一万两千台拖拉机,那明年腊月,齐国耕地应该能突破一百六十万亩。”
夏允彝汇报了齐国的大体情况,总的来说,齐国眼下已经能自给自足了。
这片土地上的二十二万军民劳工在粮食上的需求并没有像在大明一样那么大,因为京兆府境内就有数量庞大的野牛群。
数百万野牛群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而翻越了鲁山和齐山后,东边的大平原还生活着几千万头野牛。椯
这些野牛的重量在一千斤到两千斤左右,一头牛能提供七百到一千五百斤肉不等。
由于容易捕杀,金铉基本上只需要派出百来人,就能轻松带回数百头野牛,如果发狠一些,一天击毙数千头野牛也是可以的。
只是,齐国对肉的需求根本就不大,二十二万人,每天四十四万斤肉的情况下,只需要击毙三百到六百头成年野牛就足够满足。
肉类需求上去后,谷物需求就开始下降了,齐国军民每个人,往往一天下来连一斤米都无法消化,光吃肉就已经吃饱。
因此,二十二万齐国军民只需要五十万石粮食就能够满足,眼下的齐国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在眼下的基础上,从瀛洲再迁移十几万劳改工。
“发了军饷后,将剩下的银子送往京城齐王府,然后向殿下请求,再调三十万瀛洲劳改工来齐国,也算减轻瀛洲的负担了。”
“是!”椯
金铉开口,夏允彝应下,二人站在高台看了看齐国,金铉也抚了抚自己的短须。
“按照机械的数量来看,恐怕天启二十年应该能突破三百万亩。”
“按照当地的牛群来看,只要控制得当,来到齐国的百姓都能有肉吃,主粮应该能和现在的百姓一样,每日只吃一斤不到。”
“三百万亩耕地,养一百五十万百姓绰绰有余。”
“我得转告殿下,天启二十一年左右,朝廷就可以准备移民齐国了。”
金铉心里很是高兴,不知道是为朱由检可以就藩而高兴,还是为大明免去了一场内斗而高兴。
只是他的高兴在夏允彝看来有些过早了,夏允彝不免提醒道:椯
“长史,话虽这么说,但眼下的齐国四周还是有些危机的,各地的土人均不服我们,若是将其剿灭,又得纳入为民,增添口粮。”
“以都督府塘骑巡查四周的情况来看,恐怕天启二十年,齐国只能接受不到几十万百姓的迁入。”
“真正可以开始的,应该是天启二十三年。”
“届时,齐国应该有耕地六百万亩了,可以在教化百万土民的同时,外迁二百余万百姓。”
夏允彝听到了土民的事情,这让金铉眉头一皱。
北亚墨利加的土民数量不少,眼下齐国二十二万人里,有近十二万就是土民,剩下八万劳改工,军队只有两万多人。
土民数量太多,对他治理齐国不利。椯
想到这里,金铉思考了片刻,随后才对夏允彝交代道:
“我会和殿下商讨,将一些抵抗教化的土民充为劳改工,劳改五年后分发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长史高见……”夏允彝其实想的是直接杀了完事,毕竟对于他这种大明士大夫而言,赶苗拓业不算什么。
不过,金铉既然没有提,那他自然也不可能提出来。
二人沉默片刻,紧接着金铉带着夏允彝走下高台。
片刻之中,金铉亲笔所写的手书和齐国文册被送往了西京港口。
过了半个时辰,一支船队也护送着手书和文册踏上了返回大明的航路……椯
(https://www.xvqianqian.com/0/941/75258819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