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TXT > 第1607章 处弼兄居然叫本王为小心肝?!(求订阅求票票)

第1607章 处弼兄居然叫本王为小心肝?!(求订阅求票票)


  程处弼与李恪肩并肩站在黄河南岸的一处高岭之上。

  岸边的风,此刻显得份外的凛冽,而那浪涛之声隆隆不已。

  而在砥柱往南的方向,程处弼注意到了那边的水面,仿佛有一个又一个地漩涡在盘旋,有激流在翻卷。

  程处弼倒吸了一口凉气,身边的李恪的脸色也好不到哪儿去,喃喃地低声嘀咕道。

  “小弟我记得曾经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见到过关于这三门峡的记载,里边有言。

  ‘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

  ……合有一十九滩,水流峻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如今一见,果不其然,这又是暗礁又是暗流的,难怪人说这三门峡渡之,九死一生。”

  程处弼点了点脑袋,这里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势险要。

  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股,分别称“人门”“鬼门”“神门”,故称“三门峡”。

  下面有一砥柱正对三门,河水夺门而出,直冲砥柱。

  如此险峻,对于漕船的正常航运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难怪之前曾听闻,漕船在经过三门峡时,往往会覆没,损失很大。

  不得已,只能改行一段陆路,绕行过三门峡,再经水路继续往上游运往长安。

  这是不得不改行,毕竟谁都不乐意往这九死一生的死地里边闯。

  这个时候,李德匆匆地赶了过来,朝着李恪无奈地道。“殿下,小人已经去打听过了,这里一旦到了春夏时季,是不能行船的”

  “因为这里本就河道极狭,若是在这样的汛期拔舟入水,只会有人没舟覆这个下场。”

  “唯有少雨时节,水流趋缓之际,那个时候,才敢接近砥柱。”

  “罢了,处弼兄,看来咱们只能回头再想办法了。”

  “随便吧,其实吧,能不能在这砥柱上留名,于我而言,不是什么大事,有功夫就弄,没功夫就不弄呗。

  哎哎哎……贤弟你走那么快做甚,小心杆,小心杆……”

  李恪脸都气绿了,老子被你勾起了瘾头,现在你居然跟我说这个。

  等听到了处弼兄扯起嗓子向自己招呼,居然连小心肝这么不正经的称谓都叫了出来。

  李恪直接菊花一紧,双腿紧绷提臀,警惕地猛然扭头,正要摆好一个戒备的姿势。

  然后就感觉到了脚下被什么袢了一下,哎呀一声。

  一干亲随,就这么直愣愣地看着这位被大唐皇帝陛下亲口嘉许英果类已的吴王殿下。

  被不知道哪个不讲公道德的家伙扔在山路边的竹竿子一袢,然后径直滚下了旁边的沟里……

  “啊,啊……啊……”每叫一声,代表他翻滚一次,足足三周半的坠落,就是入沟不太完美。

  当然,毕竟他是摔跤不是跳水,不必太讲究入沟角度。

  歪倒在沟中,浑身生疼,脸上还有草汁和灰土的李恪,一脸了无生趣地看着碧蓝色的天空。

  感觉自己的人生,自打跟处弼兄接下了头之后,就在一条下坡路上狂奔不止。

  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就会像现在这样,直接掉到沟里,爬也爬不起来。

  几位吴王殿下的亲随目瞪口呆地目睹了这一切,直到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赶紧连滚带爬地蹿过去。

  “哎呀殿下,殿下你没事吧,医者……啊,对,程三公子快过来瞧瞧殿下。”

  程处弼抹了把脸,抄起了那根不知道是谁遗失在此的,平日里应该是用来撑般的长杆子。

  一低头,看着那摔得哎哟哎哟的李恪被亲随扶了起来,程处弼这才恨铁不成钢地道。

  “唉……我让贤弟你小心杆,小心杆,你不听我的提醒去低头看路,居然还扭头看我,你咋不看天?”

  李恪一脸黑线地看着那张长杆子,半天这才无比悲伤地摇了摇头。

  “是小弟我,唉,我自认倒霉……”实在是不好意思说自己误会了,若是自己敢说出来。

  李恪深深的明白,那样的话,更大的笑话,更多的黑历史,将会令自己的未来蒙上更多的羞耻。

  现如今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没有人知道,自己方才把小心杆听成了小心肝。

  打量着那表情很消沉,意志很低落的李恪,程处弼反倒不忍苛责于他。

  “行了,贤弟你赶紧上来,唔……伤着哪了没。”

  “我头疼,这里好像是撞了石头,嘶……疼疼疼。”

  “我知道你疼,拜托你不用重复。”程处弼悻悻地松开了按压他脑袋撞出来的鼓包。

  “你还有什么感觉?比较头昏目眩之类的,有就赶紧说。”

  “不昏,就是觉得有点恶心……其他没什么。”

  “行吧,你就先在这里坐着歇息一会,我好给好好检查检查。”

  经过了程处顷这位大唐最优秀的普外科医生细致的检查,程处弼拍拍手中的浮灰站起了身来。

  “不过就这么点高度,应该摔不出大问题,顶多也就些皮肉伤,嗯,似乎还有点轻微脑震荡而已……”

  就这样,因为不小心杆而被摔出了轻微脑震荡的吴王殿下,与程三郎一起,再一次踏上了前往洛阳的行程。

  只是此刻,他们已然距离洛阳不远……

  #####

  长安,已然致仕数载,须发雪白,年已古稀的郑元寿抚着长须,两眼紧眯在了一起。

  打量着站在跟前的表情满是疑惑的长子,此刻这位也已经年近五旬的长子有些不乐意地嘀咕道。

  “殿下不是应该与陛下站在同一边的吗?而且,若是大唐真迁都于洛阳。

  于我们荥阳郑氏而言,好处不言而喻。”

  “我们为何要难为吴王殿下以及汉唐商行?”

  “行了,为夫何尝不知,对我郑氏甚是利好,可是大郎你也莫要忘记了,魏王殿下,与我们荥阳郑氏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

  “若是我们因此等小事,而惹得魏王殿下不悦,这会在我们与魏王殿下的合作关系留下裂痕,明白吗?”

  说到了这,虽然已经致仕,却还滞留于长安,兢兢业业为了荥阳郑氏而操劳的郑元寿干咳了两声。

  接过了儿子递过来的茶水润了润嗓子,这才沉声继续叮嘱……


  (https://www.xvqianqian.com/2272/2272165/655821212.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