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将血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篇章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篇章


  结果差点没把周仿的鼻子给气歪了,三位从千万人当中杀出来的才子,没一个争气的。︽,……

  在他看来很简单的案子,以常理,依人情,按秦律,三个饱读诗书的“泱泱大才”,判定的结果竟然是三个模样,这还不算,结案时给的判词,让周仿很想吐血三升,更想问问几位读书人,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有你们这样制造冤假错案的?

  实际上,中书对于皇帝想要改革科举之制,虽有抵触,但总体来说,还是支持居多。

  因为此时中书太需要政绩了,而朝廷也确实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自大秦按照后周南唐之制,制定了自己的科举制度以来,弊端早已渐渐显现。

  那就是从科考晋身而来的人才,用的越来越不顺手,翰林院渐渐开始臃肿了起来,有名望,有才干的地方官吏,反而见少。

  尤其是景兴年间,随着疆域的扩展,得用之人却是捉襟见肘,连开科举之下,又让地方官吏的素质显得过于良莠不齐。

  这也是一直困扰着大秦君臣的顽疾。

  因为培养一个合格的官吏,太过缓慢了,科举上来的读书人,少则四五年,多则十多年,才能真正融入到大秦官场之中。

  这个过程不但缓慢,而且痛苦,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练,完全无法跟得上大秦领土扩张的速度。

  这无疑也限制了大秦的步伐,在景兴末年,这个迹象有所缓解。但到了成武年间。却越发的凸显了出来。

  在科举还没有走进死胡同的今天。大秦的君臣们,开始渐渐思索起如今科举制度的利弊,并打算为之改变了。

  怎么变,才能合乎大秦的利益,怎么变,才能减少阻力,怎么变,才能让科举制度更加完美。

  这个问题藏在大秦君臣的心里面。并没有集思广益,只是定出了大概的方向。

  而这很简单,恢复唐制而已。

  这无疑会减少朝廷的权威,让读书人目光更加开阔,这对朝廷而言,并不算一件好事。

  作为统治者,大秦的君臣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也有例子可循,后周和南唐虽然日渐衰落,朝争不止。但两国的统治基础,却极为牢固。根源上,正是在科举之制上。

  进士科,在唐时之位诸科之一,而今一家独大,弊端是有,而且非常之重,但好处也显而易见,读书人对朝廷的忠心,非是唐时可比。

  什么是教化,其实这就是教化。

  但在大秦诸般军政大事日新月异的今天,科举制度的好处,在大秦君臣眼中,便也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

  无论是成武皇帝陛下,还是以周仿为首的中书重臣,在这件事上虽有分歧,但却都有志一同的认为,改革科举之制势在必行。

  人才这个东西,本来也不是几篇文采飞扬的文章可以决定的……

  周仿失望的退下,没有开口呵责,其实已经算是他这人厚道了,其实在他心里,眼前这些读书种子,真的是丢尽了天下读书人的脸面。

  拉出个乡间老农了,可能都比他们有用的多,人家至少在田亩之事上,能精打细算不是?

  就眼前这些人,给他们快田地,没人帮手的话,十有八九都得饿死。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罕见的在周仿脑海中掠过。

  已经被考的焦糊的进士们,尽都傻眼,几个今科的考官,也都面如土色。

  朝廷大变在即,风雨欲来的感觉,是如此的清晰。

  他们的感觉也确实没错,皇帝陛下的不满,几乎就挂在了脸上,而皇帝陛下最终的评语,也证实了这一点。

  “不知世事,不通庶务,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百姓何辜,将在尔等治下为生?文章做的再好,朕要尔等何用,难道朕之身边,还少了词臣不成?”

  一语之加,这些读书人的前程便也毁的分外彻底了。

  之后,赵石等人,很快也离开了文瑞殿。

  不久,长安满城风雨。

  科举乃国家论才大典,所有大秦的读书人,都盯着呢,它也毫无疑问,乃大秦统治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那个支撑点。

  要想改之,做再多也不嫌过。

  很快,长安之中流言四起,士子们在酒楼茶肆中出没,文会也多了起来,谈论的都是今科大考的前前后后。

  群议汹汹之势渐起,但焦点之处,还在为今科考中之士子鸣不平,还没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地步。

  朝廷对今科士子的处置,也还没下来。

  但风波已在酝酿,世家大族,皆在约束子弟,战战兢兢,等待风浪的到来。

  这个时候其实还算平静,但京军各部,以及长安府衙等,都已严阵以待。

  七月初九,皇帝陛下下诏中书,命令中书众臣,议科举之制。

  最先倒霉的不用问了,正是今科几位考官,官儿不算大,却首当其冲,以渎职之罪罢官夺职,贬为庶民。

  接着,翰林院受到了申饬,国子监也被牵及,之后就是各级府学县学的主官,大多受到朝廷斥责,降级的降级,罚俸的罚俸。

  也就是说,大秦的学官儿们,差不多都受到了牵连。

  到了七月末,对西辽的战事正在收尾的时候,这场大秦自鼎革以来,最大的一场变革,终于扩散到了大秦各个角落。

  此时,这场变革再想收手,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

  到了八月间,各地奏疏,如雪片般送入京师,这还要得益于成武七年那场动荡,那些守旧之老臣,纷纷退下去的结果。

  不过大秦中枢还是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沉重的压力。

  一些自诩为正统,受益于科举旧制的各色人等,尤为活跃。

  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不满,也呈爆发之势,形势并不乐观……

  这样的结果,连皇帝陛下也有些始料未及。

  实际上,还是太急了些,虽然经过了数载准备,但此时以周仿等为首的朝廷重臣大多立足未稳,地方上其实也在新旧交替之时。

  若再晚上两年,这场变革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七月末,周仿入长安李府,与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密探多时,随后,赵石等枢密院,兵部重臣被招入宫。

  八月间,朝廷招各地有名望之大儒进京,共商国事。

  谕令下到地方的时候,各地虽然大多已经进入冬季,但群情振奋之下,又觉朝廷终于听到了“民声”的读书人,被招之人纷纷启程入京。

  实际上,从古至今,甚至是后世,当权者已经玩弄了无数次这样的把戏,但是上当的人,还是那么的多。

  当这些满怀幻想的人们正行走在路上的时候,朝廷的使者纷纷出现在各地布政使,宣抚使,按察使等地方衙门之中。

  文书,私信,密诏等等,不一而足。

  九月间,长安诸贤毕集,读书人以为盛事,来往间,已不避于人,大有挟势以迫朝廷就范之势。

  长安城很热闹,但各路属衙渐呈联合之势,军政大权,皆紧紧握在有心之人手中,各地骚动,在各式各样的手段之下,逐渐平息了下来。

  各个地方的声音,也在逐步统一。

  这个时候,鼎革一派,已然胜券在握。

  此时,成武皇帝表现出了自己的宽容和仁慈,将表面功夫做的很好,任由各地贤良出言议政,并没有做出过激的举动。

  不过,这一次的风波,也让成武皇帝陛下真正的成熟了起来,他真正的意识到,所谓民心民意到底若何,这却是很多君王,难以理解的东西。

  头一次操纵民心民意的感觉,让皇帝陛下十分高兴,而通向他心目中的千秋大业的道路,好像也头一次如此清晰的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大秦成武八年腊月,大雪飘飞之际,中书终于议决,改科举之制,复唐时旧观,荣耀了百多年的进士科,就此成为诸多科考科目中的一科,不再独享尊荣。

  细节之处的改动,在所难免,但总体而言,从大秦成武八年开始,大秦科举取士,取中的将不再是纯粹的舞文弄墨之辈了。

  此次鼎革,也被称之为“成武改制”,也是大秦霸业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说起成武鼎革来,都绕不过它。

  它确实也掀开了华夏文明一个新的篇章,赋予其再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不为过,虽然,成武改制的余波,一直贯穿于成武一朝……

  成武八年年末,大秦朝堂上下的人们,终于疲惫的准备过上一个年关。

  就在此时,好消息终于来了,大将军木华黎率大军征伐西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覆灭西辽,契丹人余孽,仓皇西逃。

  大秦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军事上的诸多胜利,但在成武八年年末,刚刚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的动荡之后,人们憋在心里的郁郁之情,终于被这个消息所点燃,整个大秦,都好像提前过上了年关一般……(未完待续……)


  (https://www.xvqianqian.com/2281/2281533/79779120.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