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将血小说名字 >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迎候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迎候


  按察使脱胎于大秦都察院,都察院为景兴鼎革时所立,实际为大理寺下属,职责初时与御史台相仿,行纠察百官之事。

  实际上,景兴初年,同门下平章事杨感去位,御史中丞与杨感门下,资历又老,与朝野官员,交通往来,景帝用起来很不顺手。

  当时皇位不稳,也顾不上那么多,不过等蜀中大事一定,李圃接任同门下平章事一职,景兴政革开始之后,御史台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起来。

  立都察院分御史台之权,下设各路都察使,巡察使,采访使等,与宣抚使,宣慰使等并列,成为地方主官之一。

  随着景帝的全力支持,御史台在地方上的权力实际上已经移交给了都察院,加上又增提点刑狱之权,事实上,已经脱离了大理寺的控制,成为刑部,大理寺共管的一个衙门。

  但就职权而言,无论是刑部,还是大理寺,也都没有太多的权力对都察院指手画脚……

  景兴一朝末年,也是都察院最风光的时候,如果这么下去,不定就能取代御史台,成为大秦又一个威权显赫的衙门。

  不过等到成武皇帝登基,都察院的好日子也算结束了,成武皇帝毫不犹豫的将都察院设在了御史台之下,又御史中丞总管。

  这里面涉及的事情,以及政治考量多不胜数,不过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还是受了王氏一门倒台的牵连,众所周知,大理寺是王氏一门的根基所在,那么大理寺之下的都察院,王氏又怎么会放过?

  实际上,在成武皇帝登基之初,都察院的下场已经注定,而都察院下属之都察使之类,名字也由繁化简,不再沿用唐时旧制,定为了按察使。

  权力并未消减,只是与御史台合了起来,头顶上多了一个正管衙门。

  这么做的好处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少了很多关节,官员有所精简,而且,上下之间,职权渐渐明确,中枢对地方的控制也更加的有力……

  不过说起来,朝廷所考量的出发点,永远不会是这么简单,其实,最重要的一点考虑就是,随着大秦疆域的扩大,官员的任用和考核,越来越显重要。

  无论是御史台,还是都察院,加上刑部,大理寺,这种明显带着景帝风格的相互掣肘,相互制衡的监察局面,让各个职司都有了一丝无力感。

  朝廷需要下情尽快到达京师,而地方上也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衙门来控制官员们的行为,加之吏部官员考评越来越是繁重,都察院,御史台送上来的官员考评,多有相悖,根本无法细细辨别,打回去吧,又徒耗时日,两边自然不会自揭其短,只能让两边互喷口水,多出不少公案。

  如此一来,吏部那里也是怨声载道,吏部尚书已经多次在中书议事之时,大吐苦水,让中书拿个法子出来。

  此事一直拖到成武二年的时候,才终于有了定案。、

  于是,颇为落魄的御史台一夜之间,又重新在朝堂之上站稳了脚跟,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就是这般了,皇位上坐的人不一样了,自然就有人倒霉,有人得意。

  不过都察御史也好,按察使也罢,就职权而言,他们却是在侵蚀地方主官的权限,大部分按察使又都是京官出身,长此以往,必然位在其他地方大吏之上。

  当然,那是天下承平之时的事情了,当今天下,正值乱世,英雄辈出,豪杰奋起,按察使之类官吏,权势再彰,也无法在将军们手中夺得更多的权力……

  天色近晚,天空阴云密布,北风烈烈,大同城如同一尊巨兽,矗立在寒风之中,挺直着历经岁月洗礼的斑驳身躯,依旧能彰显出北地雄城之英姿。

  此时,已经到了关闭城门的时候,但在大同城北门,一群人聚在城门之前,迎着凛冽的寒风,翘首北望。

  按察使郑铎看上去四十左右岁的年纪,裹着厚厚的大氅,还是被冻的脸青唇白,不住瑟瑟发抖。

  “北地……风寒,一至于斯……真真让人受不住……柳大人,大将军也应该快……就快到了吧?”

  稍稍往前凑了凑,来到宣慰使柳世源身边,跺着脚,断断续续的问着,显然冷的有些受不了了。

  实际上,他们并未在这里等候多少时间,只是天气骤变,眼瞅着一场冬雪就要下来,这才让人难耐风寒。

  宣慰使柳世源望远处张望了一下,他来到大同已经数载,比之郑铎要适应一些,此时虽也冷的厉害,却还受得住,只是摆了摆手,“再等等,如果不成,再到门洞避一避,不过大将军带的是骑兵,咱们在城门之前迎候,已是不妥,若是等大将军到了咱们眼前,再仓促迎出,怕是不妥。”

  郑铎回头望了望身后黑洞洞的城门甬道,被风从那里呼啸而过,只听声音,就让郑铎呲了呲牙,到那里避一避,还不如在这儿等着呢。

  心里不由暗自腹诽,大将军南归,也不选个好日子,就这天气,在此处站一站,已是如此,大军行军又该多辛苦?

  想到这里,不由对那位大将军又添了几分佩服之意,勤劳王事至此,可以算是没有辜负了半点陛下信重。

  随之又羡慕的想着,冠军大将军回到大同,应该呆不了多少时日,年关之前,怕是要回京述职。

  据前些时到的家信推测,这次冠军大将军回京,加官进爵可就不是以往那般轻描淡写了,算起来,应该是要加公爵号了。

  啧啧,大秦开国至今,第四位公爷,大秦因功而封国公的,另外三位都是大秦开国元勋,不过历代下来,只有京师李家还在,其他两位的后人,都已败落。

  就算是李家,国公之位也已不在,要知道,大秦爵位继承向来是减等而授,像郑家这样的门阀世家,从祖宗那里数下来,最高也不过是个县伯之位。

  爵位之赏在大秦分外难得,早已是朝野共识……

  不过近些年,爵位有所放开,长安之乱前后,一下就出了两位侯爷,之后机缘巧合之下,还出了一位异姓王。

  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晋侯位,也是指日可待,等到再出个国公,自己那位伯父大人,应该也能加个一等伯了,好一好,三等侯也该是有的……

  成名需趁早啊,这位按察使大人哆嗦着身子想,家里那些娇生惯养的东西就不用提了,还有那些盯着王家留下的职位不放的家伙,用鼠目寸光来形容再是合适不过。

  他可是几次提议,要多拿下些兵部和枢密院的职位,小点不怕,那才是将来晋身的好地方,而且还能少些麻烦。

  但家里人还多是愿意呆在吏部,那个地方到是不错,但陛下和中书的大人们,谁都不会轻易放过那里,那才是真正的是非所在。

  而郑家子弟从军的又少,耕读传家,耕读传家,真真是比上有余比下不足……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一些所谓老成之人,还在想着如何限制将军们的兵权,还总那唐时旧例来说事。

  也不想想,大唐开国之时,那些秦王府旧人,各个声名显赫,凌烟阁上留名,又有谁起兵作乱的?

  限制大将兵权,那也应该是天下一统之后的事情,现在说这个,美其名曰,眼光长远,,实际上,却是看不清眼下情势的迂腐之人了。

  希望家里那几位还没老糊涂,不要在冠军大将军回京之后,闹出什么事来才好,跟现在如日中天的定军侯赵柱国相争,怕是要碰个头破血流,即便是陛下那里,也不会容许这样的事发生。

  实际上,归根结底,景帝一朝的那些风波事故,在成武年间,怕是不会重演了,陛下的眼光,和先帝不同的很,更愿意放眼于天下,心胸气魄,非是先帝能及。

  尤其是在用人之上,再不如先帝般……谨慎,先缚住手脚,再让人施展才干,当今陛下用人,却要大胆的多,颇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概。

  想来,在定鼎天下之前,这些朝廷大将皆能放开手脚才对。

  若逆势而动,定然粉身碎骨,王家殷鉴不远,怎么就还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呢?难道真的被那点田产什么的蒙住了眼睛不成?

  正浮想联翩之际,远方终于传来阵阵马蹄声,不一时,便马蹄声便已连成一片,好像闷雷般在耳际划过,地面也开始微微颤动了起来。

  包括郑铎在内,官员们立即开始整理袍服,挺直身子,簇拥着宣慰使柳世源往前慢步而行……

  (上一章的卷名错了,不过没法改过来,又不想麻烦编辑,所以也就那样了,不影响阅读就好。)(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https://www.xvqianqian.com/2281/2281537/52974253.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