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昭华小说阅读 > 第八章 二帝三王

第八章 二帝三王


  二月末的京师又下了最后一场残雪,下到最后就成了淅淅沥沥的雨水,潮湿冷冽。

  大内宫人太监来来往往,终于有一双脚步停在了奉天门之东的文渊阁里。东庑之南的文渊阁,为屋凡若干楹,高亢明爽,清严邃密,阁子里最显眼的就是正厅的孔圣暨四配像,开户于南,以用藏书、编书,而此地也是“天子讲读之所”,皇帝不时在此翻阅书籍,并召集翰林儒臣讲论经史。比如说高皇帝就常常“万几之暇,辄临阁中,命诸儒进经史,躬自披阅,终日忘倦”。

  后面还有好几座阁楼,乃是保存书籍档案的地方。阁前不远有东西两排平房,是为书记人员抄缮文件的办公室。

  李公公拿着便笺进了阁子,倒也没急着找书,而是先把靴子脱掉,细细擦了手上的雪水,才慢慢搜检起来。他刚刚挑了两本《周礼》,忽然听到了阁子里还有窸窣的声音,抬眼一看不由惊讶道:“哎呀我说是谁呢,原来是杨编纂!今儿大休,您怎么没家去啊?”

  杨士奇也看到了这位皇帝身边伺候的内侍,脸上不由露出了亲切的笑容。他停下笔,道:“是李公公啊。”他捂着手哈了哈气,笑道:“我没有家口,只好把功夫花在这这编纂的工作上了。今儿陈编纂也跟我换了班,我就过来审审稿子。”

  要说这李公公也是个妙人,给自己倒了杯热茶,也给杨士奇倒了一杯,端着茶凑过去仔细一看,恍然道:“哦,钱塘财赋啊,我看看,洪武十二年以前的,这文书可老了,杨编纂找起来也不容易罢!”

  杨士奇微微笑道:“是不太容易,只是要查阅这上头几句话,添到实录上去,您知道,实录是万万马虎不得的。”

  要说杨士奇如今果遂所愿,等到了被王叔英举荐的一天,他早在去岁八月的时候,就被王叔英举荐做了学府教授,之后王叔英被方孝孺举荐入京,做了翰林院修撰,还是立刻提携了他,因为此时皇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在王叔英的力荐下,杨士奇居然从一个逃犯一跃而成了实录编纂官员之一——然而这种编纂官是不确定的,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就被遣散了,毕竟修撰和编纂,是天上地下之分。

  翰林院修撰和编修,是正经的官职,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这正是王叔英所任的官职;而杨士奇这个“编纂”,就是服务于修撰之下,很多累人的活,比如查找资料、搬运图册这样的事情,自然是编纂去干,他们就像是六部吏员一般,而六部吏员也比他们正式,这就好比是正式工和外聘员工一般的区别。

  杨士奇自然知道自己的身份,他所做的就是要谋求长久地留在这里,而不是等待《太祖实录》编纂完成之后就被遣散。

  李公公乃是此时太监之中,少有的识文断字之人,所以直供殿前,然而新帝和高皇帝一样,对他们还是防范比较严格,所以李公公依然什么权力都无,不过好歹因为他识字,所以皇帝要派人来文渊阁找书的时候,都会遣他来。而李公公来文渊阁里无数次,见到的最多的人就是这位杨编纂了。

  “您真是辛勤,”李公公倒也佩服,感慨道:“要我说,陈编纂他们的学问,都不及您啊,上一次我还见到陈编纂将‘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这一句接到了‘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之后,也不知道陈编纂的《诗》是怎么学的。”

  从全国各地召过来修纂实录的“诸儒”,学问水平的确是良莠不齐,杨士奇便微微笑道:“陈编纂怕是想到《大学》里去了,李公公就不必追究了。”

  《大学》里的确有这几句——《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无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可《大学》里也不是这么接的,”李公公看杨士奇不以为意的模样,道:“您也真是心宽,陈编纂他们的活儿,都交给您了,您一人也不嫌累,都给揽过来了。”

  李公公便道:“听闻前日,史馆考试了是不是?以杨编纂的才能,自然松松过关;只是那滥竽充数之人,怕要颜面扫地,哪儿来的打哪儿去喽!”

  像杨士奇这样从民间征召来的“编纂”,并不归属翰林院管辖,而是统统归属史馆。史馆此时还没有归属翰林院,所以是个单独的机构,而李公公所说的考试,就是由礼部尚书张紞主持的鉴别良莠的考核,朝廷也意识到史馆中的人才有优劣之分,所以让善于识人的张紞来考察。

  张紞此人,在当上吏部尚书的六个月时间里,提调官吏,无一不是人尽其用,皆当其才。李公公也是听闻了张紞的眼光,所以知道这一轮考核,必然能选出真正的有识之士,就像眼前这位杨编纂一样,学问高,又会做人。

  会做人的评价,李公公见识的人多了,绝不会轻易送人这样的评价,而这位杨编纂,因为从来不在人后说人不好,而听到或者见到人的过失,也从不多说一个字,得到了他的好评,而且他不像其他眼高于顶的官员,见到太监都是呼来喝去不当人看,这我杨编纂就十分和蔼可亲,话也说得体贴,他自然愿意结交。

  “李公公,”杨士奇注意到李公公手上的书,便问道:“皇上让您来挑《周礼》啊?”

  “可不是吗,”李公公弹了弹书页,有些烦躁道:“皇上现在不是和方先生天天论周官法度吗,只要方先生来,我就得把腿跑断,今儿倒还略松了,黄先生和齐尚书来了,我才能跟您说这么会儿的话。”

  李公公嘴里的“方先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方孝孺了,早在洪武年间,因为高皇帝的“三不用”,就让他声名显著,而新帝一即位,就从蜀王那里征召来在蜀地讲学的方孝孺担任诗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新帝都要向他询问。而且因为新帝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召见方孝孺让他讲解。甚至临朝,百官奏事的时候,皇帝有时都会命令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答文书。

  皇帝和方孝孺几乎每日相见,一见就是几个时辰,讨论的都是上古的周官法度,一心要恢复二帝三王之治。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对两个人来说是这样——一个就是李公公了,因为方孝孺每次和皇帝讨论周官法度的时候,都要援引有关《周礼》的许多书籍典故,而皇帝每次都命他跑来文渊阁查找,而每次方孝孺提到的典籍还都不一样,比如前几天要找的贾公彦的《周礼疏》,郑玄的《礼记正义》等等,他每次都跑断腿,因为文渊阁藏书太多,他查找不易,耽误了时间,还差点受罚。

  要说文渊阁有多少藏书,要看文渊阁有多少书架,书架是按千字文排序的,共有天、地、元、黄、宇、窗、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整整五十六种编号,每一个编号对应三十个书架。

  比后世的天一阁如何?这要是叫张昭华来看,她虽然见识过天一阁的藏书,但是她也知道偌大的天一阁只有三十二种书籍编号,这个被称作民间最大藏书楼的地方,却比文渊阁少了整整二十四个编号,可见文渊阁书籍浩如烟海了。

  更叫李公公苦恼的是,这个方孝孺吧,学识太过广阔,他除了要李公公费尽心力找书,还要找不同刊印的版本——有的是国子监刊印的,有的是私家书坊刊印的,李公公倒也是服了这个方先生,每一个版本那细微的几个字的不同,他全都清楚!这就更造成了他寻书的困难了,还要看是哪个地方刊印的,比如说方孝孺说,要洪武十二年江陵文翰书坊刊印的某一本,那可真能让李公公找一两个时辰,有时候都能找得头晕眼花,气得他在心里腹诽不知多少次。

  这是李公公的不满之处了,而杨士奇听闻方孝孺促使朝廷依据周礼更定官制,也是十分不解。

  其实在刚开始确定要更改官制的时候,杨士奇是非常赞同的,因为改制起源于一个月前,寿州训导刘亨的上书,书中这么说:“文武并用长久之术,六卿秩卑于五府,非所以示均隆,宜并为一品;国子祭酒师表天下,不当在太仆下。”

  六部尚书官秩仅为二品,这是除宗人府官和师傅保外,文臣的最高品级,是低于五军都督府武将的品秩的,而国子监祭酒这样为万世师表的官职,品秩居然低于为皇帝养马的官员,这自然是不对的,而高皇帝之所以如此设计,其目的还是为了压抑大臣,确保纲纪政令出于天子,天子威福不移。

  高皇帝需要的是帝王的家奴,也视百官群臣为帝王家奴,这些家奴可以由天子随意处置,或者罢黜,或者廷杖于死。而高皇帝开创的廷杖,使大臣身心遭受肆意摧残折辱,所谓“血溅玉阶,肉飞金陛”,正是廷杖惨烈之状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新帝亲眼所见,而深为不赞同的。大臣当有大臣体,刑不上大夫乃是古训,所以奏疏报上,不光文官认同,新帝也十分赞同,想要通过提高文臣的地位,实现他倚任大臣治国的想法。

  只是什么时候,这更定官制变了方向,不进行制度上的实际变革,而是开始调整官职名号起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察院改为御史府,通政司改为通政寺,大理寺改为大理司,六部侍郎改为六部侍中,太常寺卿改为太常卿等等,简直就是慕古标榜,什么实际意义都没有,但是就这样毫无意义的改革,每天都在进行,今日定了这个名字,明日改了那个勋阶,甚至连三大殿六宫的匾额名称,也要改掉。

  这些也就罢了,教杨士奇看来,也无关什么大碍,总理官职名称改革的方孝孺说白了是个老儒,以他的字就能看出来,方孝孺字希古,就是希慕古圣先贤之意,他言功业,则以伊尹周公为准;言道德,则以孔子孟子为宗。只是最近他还听闻了一个消息,这让他非常难以置信。

  “李公公,”杨士奇斟酌词句,小心问道:“外间有传言说,方先生向陛下进言,要恢复井田制——不知公公侍奉近前,有无闻听此事?”

  “唔,实话说,”李公公闻言一震,道:“还真有这事儿。方先生考据古今,说恢复周朝时候的井田,就能使人人有田,田各有公,通力趋事,相救相恤。”

  所谓的井田制,就是将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一个人耕种大约一百亩。而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也就是周王左右,周王把土地层层分赐给诸侯,诸侯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赐给子弟臣属。而所有的受封的人,对土地只拥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买卖。

  井田制这个东西,放到后世,是个初中生都学过,它是逐渐瓦解了,不是因为周王室衰微,而是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器使用,耕牛推广后,耕地面积增大,这些新耕出来的田,就不属于周王室了,封建地主在自己的私田上招募百姓,给更多的粮食,人人都不肯耕种公田了,私有制和公有制比起来,是个人都知道选哪个。

  土地买卖和私有制,行到今天,居然要重新恢复上古的井田制,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即使现在的人不知道封建经济和奴隶经济的区别,但是不妨碍国朝是有有识之士的,很多人都反对这一改革,认为这是“画饼充饥、贴符止病”之举,连方孝孺的好友,也就是推荐杨士奇入朝的王叔英都十分反对,认为要在国朝施行井田制,简直是“倒行逆施”,井田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

  纵观新朝改革,不外乎法先王、获民心、求长治这三项;法先王就是托古改制,获民心乃是宽赋省役,求长治是削藩。然而这三项,全都引得众议纷纷,因为官职官秩乃是高皇帝所定,新帝“法先王”,法的不是高皇帝,居然是上古帝王;宽赋省役倒是不错,只是这一条里,还加了裁撤冗官,而裁撤的全都是课税司如盐课局、茶课司、盐引所、河泊所,看样子是减轻了百姓负担,然而其实是宽松了商人的口袋,掏空了国家的腰包,长久下来,绝不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后一条削藩,叶伯巨在对高皇帝的奏疏里批评高皇帝是“求治太速”,如今也可以用来说说削藩之举,削藩一开始就没有确切的名头,说周王谋逆,查都没查,立刻流放,操之过急,其他藩王看了,难道不会在心里嘀咕:“若是不举兵,则祸将集门”,那岂不是要逼着藩王造反,重复汉七国故事吗!

  杨士奇想来想去,不由得越发积了胸中块垒,他人微言轻,说的话没人听,但看朝廷如此施行,实在令人失望,不过他心中却是羡慕方孝孺的,方孝孺是“逢其时”,遇到了肯对他言听计从的明主,只是他目光短浅,乃是个见识迂阔的腐儒,越是受到倚重,越是慷慨任事,却越是误国殃民。

  李公公那里挑了书,又跟他闲话几句,便要打算返回了,却忽然见到本该是休息的陈编纂急匆匆跑进了文渊阁里,边跑边道:“士奇兄,成绩出来了,你是榜首啊!张大人请你过去,要见你呢!”

  这成绩就是吏部尚书张紞主持的考核成绩了,李公公知道杨士奇才学高人,却也没想到杨士奇居然位列第一,不由得哈哈笑道:“恭喜恭喜啊,杨编纂,你马上就要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了!”

  而飞奔进来的陈编纂也上下打量着杨士奇,啧啧道:“张大人看了你的卷子,说你不应该是以经史选官,你卷子里,写的难道不是经言?”

  卷子考得就是经史,然而张紞却认为杨士奇这份卷子“非经生言”,可见杨士奇卷子里应该写了其他的东西,又或者,张紞从他的卷子里,看出了什么东西。

  就在陈编纂带着杨士奇匆匆赶往吏部大堂的时候,吏部尚书张紞还在和同僚商定官制一事,因为他也是更定官制的负责人之一,他在云南辅助沐英、沐春,前后十七年的时间,云南所有土地贡赋、法令条格皆是他亲自拟定的,连云南民间丧祭冠婚,都是他根据中土与云南本土风俗,定下来的制度,滇人都遵从他的制度,这是他最大的政绩,所以新帝即位,立马用他做了吏部尚书,就是成为改革制度的前锋。

  他送了同僚出去,就见刚才提笔将他们商定的事宜记录下来的吏部小吏张祖皱着眉头,似乎有话要说。

  “有什么,你就说吧。”张紞挥挥手,张祖也是个有才能的人,在吏部也做了挺久的吏员了,有些事情,他也很有见识。

  “部堂,”张祖放下笔,道:“高皇帝立法创制,规模甚远。如今一朝天子,就要改换,而改换的东西,又未必胜过原先,徒然耗费人力,愿大人明鉴。”

  张紞心中一顿,他何尝不知道新帝如今的改革,尤其是官制上的改革,出自慕古,其实无用。然而他既然被任用来改革,若是不能贯彻上意,新帝又用他来干什么呢,他岂不是又要回到云南蛮荒之地,去教育愚民了吗?

  “你还是别说了,”张紞道:“这是皇上的意思,在朝诸公都劝不住,我又能如何呢?”

  他说着唯恐张祖还要说话,便道:“你把那史馆的卷子拿出来,榜首的卷子,我等会要见他。”

  他从这位杨士奇的卷子里,看到了许多经世之道,这根本不像其他卷子,都是高谈阔论经史,脱离了经史,就什么有用的都说不出来了,所以他看到杨士奇的卷子,就好比从“明经”卷子里,挑出了一张“进士”卷子,自然眼前一亮。

  明经就是儒家经典,只要通晓那十几本书,前后就跟默写一样,大抵就能考中,而进士之所以为人所重,写出的文章称为“策论”,其实乃是天子问策于人,进士之言与国计民生相关,每一篇好卷子,都可谓“国策”,表达的是个人对国家实事看法,以及个人在政治上的理念,自然是不一样的。

  所以杨士奇在史馆考试中,用一篇“周冕”,写出了武王周公之治,而武王和周公,是相同,而又决然不同的为政之道。

  这叫张紞看来非常了不得,再一打听这人,居然是被翰林修撰王叔英推荐上来的,而当时王叔英给他的评价,居然是“王佐才”,果然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张紞便要看看这个“王佐才”,是什么样的王佐之才了。


  (https://www.xvqianqian.com/2298/2298628/383781736.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