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崇祯大帝国小说最新章节 >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高指示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高指示


  第一卷风雨飘零

  双方都有计较,双方都有打算,那自然是势弱的一方吃亏。

  尤其是崇祯皇帝这个穿越者,明白宗教的性质,更是严加提防。

  自古以来,宗教问题无小事。

  崇祯皇帝如此大张旗鼓对付天主教绝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儿戏。

  事实上在民间,天主教已经开始影响着大明子民的信仰,在南方,开始有汉人加入天主教。

  在士林,在朝堂,甚至连皇宫大内,都有部分官宦加入。

  这是一个危险的开端!

  当年那个强大的元朝,何尝不是****教的兴起动摇了蒙元的根基?

  而在临近的倭国,有四分之一的倭民转而信仰天主教,几乎掀起一股欲灭本地佛教神道之势。

  如果不是倭国出了一个丰臣秀吉,看见苗头不对,大肆屠杀天主教徒,估计倭国早晚离凉凉也不远了。

  大道理崇祯皇帝是不懂的,可他知道,首先要满足大明老百姓需求和利益,这才是获得国民支持的群众基础。

  其他的一切空话假话都不过是海市蜃楼。

  在大明,要是弄出一个什么一等洋人四等汉的说法,崇祯皇帝觉得他肯定要凉凉,华夏也要凉凉。

  毕竟,在华夏在大明,还没有任何势力和力量能够取代主体民族——汉族。

  若任由极端宗教扩散,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一倒,遭殃的将是我们所有的大明老百姓。

  谁要是矮化汉人、打压汉人,谁就是在祸害大明?

  千年之争,拼的是民族的传承与精神!

  华夏为什么能屹立几千年的兴衰风雨而不倒,那是我们有信仰,信仰自己的祖宗。

  我们为我们的祖宗而骄傲而自豪,因为,他们替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精神。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所以,历朝历代,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都有自己的祖训。

  因为一代人,是无法完成宏图霸业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在不断的积攒中继续交给下一代人。

  而西方的宗教,是叫你不要信仰自己的祖宗,不得祭祖。转而去信仰他们的祖宗,去祭他们的祖。

  这是要从根子上,彻底断绝华夏的传统,刨了华夏的祖坟。

  后世具体的例子也有,譬如湾湾和港独,因为被洗脑成功,认为自己没有祖宗了,也不承认是中国人,正叫嚣着要独立。

  其实,我们中国人从来就不怕什么敌国外患,就怕自欺欺人,就怕在自我麻痹中灭亡……

  有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崇祯皇帝又怎么能不重视?

  依据双方的口头协定,崇祯皇帝把天主教分散在大明各处,大大小小的几十名神父全部集中到京城,统一送去翻译书籍。

  并且,每名神父外出都有锦衣卫跟着,美名其曰为保护。

  当然,这也引起龙华民和其他神父的抗议。

  不过,抗议无效!

  面对锦衣卫的回报,崇祯皇帝回答得很坦然很直白,愿意留下就留下,不愿意留下,就滚!

  但是,他们不能带走片纸。

  书籍,是最宝贵的财富。

  而京城中,最近帝都的老少爷们表示很乐呵乐呵。

  生活节目很丰富,舆论话题很劲爆,视野角度很震撼。

  西四牌楼的菜市场上,最近每日刀光闪闪人头滚滚,都是朝堂六部贪腐的大佬官员,让人看得解气又刺激。

  时不时传来锦衣卫又出动了,某某大佬府邸被查抄,某某大佬要凉凉的超级劲爆话题。

  随之而来的是,教坊司名下的某某楼,又有新来的犯官女眷,长得花容月貌,我见犹怜,老兄可下手否?

  也有一些罪行较轻的,全家老少尽数流放岭南。

  他们在刑部衙役的押解下,一步一回头,眼含热泪离开这个大明最富庶的京城。

  当然,也不是只有这些单一内容。

  兵部衙门门口,京营在此长期招兵。

  听说朝廷下了血本,开出让人眼红的粮饷。

  一入京营,吃穿不愁,每月有三两的纹银。若能通过训练考核,饷银立马翻倍。

  只是,要求很高。

  不仅要三代耕作身家清白,还要身体健壮勇武有力,愿意为皇上流血牺牲才行。

  因此,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只有不到两万人有机会获得进入京营。

  这些大大小小的消息,京城的老少爷们不是通过道听途说得来的,而是从朝廷开办的大明皇家周报获得。

  这,无疑非常具有权威性。

  也因此,京城的老少爷们纷纷竖着大拇指称赞天子称赞朝廷,认为皇上这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

  因为,大明皇家周报的内容既有朝堂的时事政事,也有关于农事的一些介绍,还有朝廷的惠民政策。

  总之,这里面五花八门,囊括的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不管是谁,只要掏出三个铜板就能买回去阅读收藏。

  当然,这是对于读书识字的人来说。

  不过,不识字也没关系。

  皇上已经替他们这些小民想到了。

  京城里有很多破落的老童生和穷酸秀才,他们屡试不第,科举无望,平日里都是在街头给人抄写书信什么的混些银钱糊口。

  如今,他们迎来了为朝廷为皇上效命的机会。

  司礼大太监曹化淳把他们招募过来,分配到京城大小的茶楼,有一个算一个,每天为百姓读大明皇家周报的内容。

  大家把他们叫读报人,也叫讲读人。

  因为,他们会点评几句,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香港的一档节目,有报天天读。

  应该说,这个举措受到京城百姓的热烈欢迎和茶楼老板的喜爱。

  茶楼原本是说拉弹唱的地方,只是更新的内容毕竟有限,茶客们听久了,也听烦了。

  而大明皇家周报的推出,无疑让百姓得到朝廷最新消息。

  上午的时间,依旧是说书先生或者唱曲卖艺的伶人,下午则是这些读报人的时间。

  譬如此刻,城南东角,陆羽茶楼里,一个读报人正在讲读崇祯皇帝的告民书,“朕仰承天道,俯御万方,念此军民,谁非赤子?

  ……”

  读完之后,讲读人放下手里周报,语速不急不慢解释道:“皇上仁慈,对于西北被裹挟的百姓既往不咎。

  而且还从大明外藩手里借粮,用于弥补朝廷粮食不足之处。

  如今,距离大明最近的朝鲜,五万石粮食已经通过海路抵达天津,即日将转运到西北,交由当地官府用于赈灾。

  这次皇上下了严旨,若有官员中饱私囊,一律满门抄斩!

  而南洋诸番那里,粮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待日后运到大明,朝廷将确保常平仓的粮食充足,用于九边战事支出。”

  两条消息相互结合,读报人稍微一两句整合,立马把崇祯皇帝亲民爱民之心和解决的具体举措说得明明白白。

  台下的京城百姓闻之,既兴奋又感动。

  兴奋朝廷渐渐有起色,感动皇上心里时时刻刻为大明子民着想。

  只是朝廷贪官污吏太多,败坏国体。

  “这些该死的贪官,就是该杀!最好诛了他们九族!还是天子圣明仁慈,心里想着俺们这些苦哈哈。”

  四周的百姓纷纷点头赞同,说这话没毛病。

  不要怀疑曹化淳这老货的忠心,这些读报人都是事先经过培训,一切有利于巩固提升崇祯皇帝高大形象的话,都会解读一番,然后传递给京城百姓。

  读报人见下方议论实在热烈,拿起桌上镇条轻轻敲两下,待嘈杂声渐低,口里方才说道:

  “最新消息,最新消息!皇上针对前几日夷人教堂被砸,亲自撰文写了一篇《咱们有祖宗》。”

  此话一出,茶楼里剩余的一点杂音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京城老少爷们肃声倾听最高指示。

  开什么玩笑,这件事大家可是密切关注的,属于时事热点,也关乎皇上他老人家对于信教一事的态度。

  反应不错,读报的老童生微微浅笑,端起茶水,轻呡一口,然后抑扬顿挫的读道:“泱泱大国,千年传承,延续至今,始有先祖,方有我辈。

  故而,先有中国之地,方有中国之气,再有中国之人。

  有了中国之人,再有中国之道德,有了中国之道德,再有中国之文化,有了中国之文化,再有中国之礼仪。

  礼仪成,而华夏昌。

  自此,华夏先祖历经磨难,血火融合,出黄河,至瀚海,上辽东,下长江,纵观桑海,历千年沧桑,方有如今巍巍大明帝国。

  这一切,何其不易矣?

  自古以来,中华有华夷之辨,也是文化之防。

  今西夷远渡重洋,来到大明传教,涉及中西双方文化冲突。

  朕惟愿汉家儿郎感怀先祖之不易,谨记华夷之防。

  望朕之百姓,须知人生一世,岁历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却难得百年。

  然华夏之长,星辰大海,不仅经历数千年,还要源远流长继续下去。

  信教一事,朕不想多说,唯有一句,我们有自己的先祖!”

  读报人刚刚念完,还没有点评,台下已经连连大叫好,此起彼伏。

  更有文人慷然而叹:“简而言之,不相信先祖之人,皆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寡廉少耻,败德离道之大恶。”

  应该说,这篇文章,崇祯皇帝已经把意思说得很明白,也符合时下民意,自然是叫好声不断。

  如此劲爆的消息,很快就引起百姓们的热议。

  “就是,咱们大明有自己的国教道教,真不明白那些信天主教的人怎么想,难道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老兄有所不知,其实好多人是冲着信教的三两纹银而去,小弟认为他们内心却是未必真信。”

  “那朝廷上的那些官老爷又怎么说,他们可不会贪图这点财物?”

  “这就不知道了,或许是图个新鲜吧?”

  ……

  如此之言,在茶楼里探讨不绝。

  而这里面的议论,自有锦衣卫的探子暗中抄录下来,送呈崇祯皇帝御览。

  “看来民心尚可,是时候需要来个道士下山了。”

  崇祯皇帝缓缓放下手里的密奏,喃喃自语一句。

  他现在面对中国佛教的颓废,儒家思想的虚伪和天主教的兴起,毫无疑问,他只能选择扶持相对温和的道教。

  另外,这时的道教是大明的国教,太祖朱重八就自封为道教的守护神,真武大帝。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他们遍布大明全境,在大明二都北京和南京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而纵观整个亚洲,南亚各国及印度、西亚、中亚乃至阿拉伯,全是****教的天下。

  这个宗教攻击性太强,难免令人有些怕怕,需要抑制啊。

  “皇爷,首辅大人来了。”

  “宣!”

  片刻过后,大明的老大和老二就聚首一起,商讨国事。

  “温爱卿,如今百废待兴,国家财政匮乏,你看哪里还有可以下手的地方?”

  跟温首辅已经很熟了,崇祯皇帝也没有废话,直接开门见山问道。

  “皇上,臣觉得,现在的地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对百姓的敲诈勒索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再在穷苦百姓身上捞钱,那就像在干透了的柴木上浇油一样。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小小的火星就能燃起滔天的大火,将大明大好河山烧得一干二净。

  今年,皇上停止了辽饷的加派,依靠着对贪腐的清算,得到了一大笔财富。

  然而这一大笔财富也就只能勉强撑到明年,需要新的抄家对象。

  北有晋商,皇上已经在布局。而南有徽商,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温体仁思索片刻,把今年的局势稍微回顾一遍,最终提出意见。

  “爱卿快说一说?”

  崇祯皇帝对晋商了解,那是因为八大晋商卖国之故,可对于徽商,虽然知道他们富有,可具体情况就不知道了。

  如今见温奸相提到徽商,眼前一亮,急忙催促。

  这老家伙,若不是胸有成竹,是断然不会发言的。

  “回皇上,臣最了解的就是徽商。

  江淮一带,最富的是盐商,为富不仁的是盐商,坑国害民的还是盐商。”

  温体仁轻捋颌下长须,徐徐说道。


  (https://www.xvqianqian.com/2392/2392054/429513833.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