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大明小公爷全文小说 > 第770章 安南三策

第770章 安南三策


  前后一年的时间,张辅带领十三万大军,九万农夫,以少敌多,平定了安南,活捉胡季牦父子。

  抓到胡季牦父子之后,张辅并没有着急回来,继续派人寻找陈朝的后人,宣称要恢复陈朝的统治。

  然而经过数日的寻找,没有找到陈氏后人。

  经“有心人”串联,上元节时,安南一千一百二十名士绅、官吏、耆老来到张辅答应,声言“胡季牦前后杀陈氏近属五十余人,及其远祖又千余人,陈朝血属尽绝,无可继立者。请依汉、唐故事,立郡县如内地,以复古”。

  张辅以急报形式,派蒸汽船日夜兼程,将这一情况上奏朝廷。

  朱棣拿到张辅的奏章后,大笔一挥,同意了安南“人民”的请求,下旨将安南划分为十七府、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县,设十一个卫所,三个守御千户所,成立交阯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接受朝廷的直接管辖,“使秦、汉以来之土宇,陷于夷狄者四百四十六年,一旦复入中国版图”。

  消息通过《大明日报》传出来后,整个南京都沸腾了。要知道,就是最鼎盛时期的元朝,攻打安南都铩羽而回。现在,大明却把安南拿了下来,这怎么能不让百姓兴奋?

  老百姓顶多也就是兴奋一下,身为当政者朱棣可烦了难。

  安南打下来了,也收入了大明领土范围内,府州县也已经划分好了,接下去就是要人去治理了。

  此时,朝廷里的官员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安南乃是化外之地,蛮夷所居,不讲礼法,朝廷不必投入过多精力和人力,应当像治理乌斯藏、奴儿干地区一样,采用羁縻政策,以夷制夷;另一派则认为安南种粮食可以一年三熟,必将成为大明的另一个粮仓,不应该放任自流,朝廷应该派出官员治理,将其纳入治理范围,而不应该采用羁縻政策。

  就在两派吵闹不停时,《大明日报》上的一篇联名文章引起了朝臣的注意,文章题目是《假如我是安南承宣布政使》,文章作者是曾啓、周述、周孟简三人。

  这三个人乃是永乐二年朱棣钦点的状元、探花和榜眼。

  三人高中之后,曾啓被封为从六品翰林编撰,周述、周孟简则被封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翰林编撰主要职责是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翰林院编修主要负责文献编修工作。

  不过,别看状元、榜眼、探花刚开始担任的职务不高且工作性质似乎也无关国计民生,但这却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位。

  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就是希望状元、榜眼、探花能通过在翰林院的工作,迅速提升行政经验、了解本朝历史、皇帝言行,为他们日后委以重任打下基础。

  因此,状元、榜眼、探花虽然一开始只是从六品和正七品的小官,但他们在翰林院工作几年后往往可以青云直上,很多人最后升至大学士的显赫地位。

  但曾啓三人也是倒霉,当年在狮子山上,写得诗词被李景隆看重,然后又被李景隆私下邀请赴宴,就被莫名其妙地打上了曹国公府的印章。

  因为和李景隆交往“过密”,在倒李风波中,三人被朱棣打入另册,开始了坐冷板凳之旅。

  好在李景隆也没有因为三人坐了冷板凳,就忽略三人,时常邀请三人饮宴,跟三人谈论一些比较新奇的治国理政思路,三人刚开始还有些扭捏,不想赴宴,后来三人巴不得天天跟李景隆促膝长谈,也不管有没有曹国公府的标签了。

  在文章中,曾啓三人提出了“安南三策”:临之以威,诱之以利,灭之以礼。

  所谓临之以威,就是仿太祖朝黔宁王沐英一例,派出要员统领安南十一个卫所和三个守御千户所,震慑安南宵小,一旦发现有造反的苗头,就一个字杀,威慑安南残余的反对势力和百姓。

  至于诱之以利,就是把安南当做大明的粮食产区,让安南百姓种粮,利用海运之利运粮北上,换取内地的各种生活物资,提高安南百姓的生活水平,让百姓心向大明。

  最后一条,灭之以礼则有点玄乎,那就是在安南地区强推儒家学堂,所有适龄孩童必须入学学习儒家经典和大明官话。三人提出了“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的观点。

  曾啓三人认为用这三策,可以在十五到二十年的时间,将安南之地彻底化为大明领土。

  朱棣也看了这篇文章,于是召三人武英殿问策,三人都是满腹才华之人,说起来头头是道,问答之间,颇为自信。

  曾啓三人的安南三策,是李云睿撺掇三人写的,美名其曰“约稿”。

  这三策并不是李云睿授意,而是完完全全由三人自己主导完成,当然这其中很多理念,都是李景隆跟他们谈过的治国理政方法,三人将其消化吸收,制定了这三条策略。

  对于这一点,三人也不否认,在武英殿问策之时,非常坦诚地说出这些策略是受曹国公李景隆的启发。

  对于三人的坦诚,朱棣倒是非常欣喜,认为这是君子坦荡荡的表现。

  李景隆和曾啓三人的交往,以及席间的谈话,朱棣心里门清,哪怕李景隆不在朝堂之上了,朱棣对李景隆的监视也没有放松过。

  问完策之后,三人又给出另外两个建议,一个建议是可以将安南作为一个试点,实验李云睿提出的朝廷机构设置,美名其曰“特区”;另一个建议是朝廷先期不要往安南派遣基层官员,而是选拔一批秀才、举人,进入安南教书,然后根据起教书的成绩,选拔优异者充实到基层官员队伍中。

  朱棣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毕竟安南是新占之地,再怎么折腾也不会影响到大明本土。

  经过多方征集意见,永乐五年二月初一,丙戌日,朱棣下旨。

  擢升曾啓为安南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从三品,代行布政使职;擢升周述为安南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从三品;擢升周孟简为安南按察司按察副使,从四品,代行按察使职;于南京城中招收六千名士子,前往安南教化当地百姓。

  另外朱棣下旨云阳伯陈旭统领安南十一个卫所,三个守御千户所,镇守安南,以防止宵小作乱。

  这个旨意通过《大明日报》,很快传递到应天府、浙江两地,与旨意同时出现在报纸上的还有一则招聘启事,那就是安南承宣布政使司招收六千名士子。

  月薪五两,包吃住,有机会成为安南十七府、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县的各级官员!

  是去呢,去呢,还是去呢?这还用得着考虑吗?通过科举之路走上官途,太窄了,每三年不过两百多人,现在有机会不用通过惨无人道的科举考试,就能当上官,不去就是傻子……

  关键是六千人中,最终招收各级官员的数量高达一千两百人,五比一的比例,这可比科举高了不知道多少……

  应天府和浙江两地的士子发了疯般地冲向了南京城,参加招聘考试。

  看到士子们踊跃报名的场景,李云睿长舒了一口气。

  这一波操作的第三个目的,算是达成了!

  历史上,安南打了下来之后,没过一年安南就叛乱了。

  光是永乐年间,安南就出现了三次叛乱,所以才有四征安南的典故。

  这一点,不符合李云睿的设想。


  (https://www.xvqianqian.com/2902/2902275/110696820.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