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宋玉臣
第171章 宋玉臣
他也不能太任性。
这话是给皇上的定心丸,“京城没发生什么事情吧?”
“大事倒是没有。”就是宣王一直不安分,北方也蠢蠢欲动。
都习惯了。
“不过有亩产七百多斤的水稻,能解了很多困局!”提到这个,宋玉臣心里也有些激动。
亩产七百多斤,这可想都不敢想。
大家的目光落在穆知许身上,穆知许神色从容。
“穆丫头自然是有本事的,稻子我见过,数据真实。”傅长衡笑呵呵的。
宋玉臣心里明白了,傅老这是要给穆知许撑腰呢。
也难怪,从路县令送回去的折子来看,穆家也确实需要撑腰的人。
这个家就没长辈。
不过……他暗暗打量了穆知许一眼,小农女?农女有这样宠辱不惊的气度?
刚才宣读圣旨时,无论是黄金千两,还是皇庄,她都没太大的反应,当然,喜悦是肯定的。
穆知许知道宋玉臣的打量,她不动声色的喝茶,静静的听着他们聊天,不该自己插嘴时绝不插嘴。
不过偶尔傅老会点她的名让她回答一二。
言之有物!
宋玉臣眼里的笑意深了深。
穆深和穆渊也是,小小年纪,也不怯场,看着就不像农家子。
宋玉臣记得傅老好像说在教导他们,这可是他们的运气。
京城很多人想得到傅老的指点都不得其法。
穆知许实时的退了出来,她得去安排吃食,这一百个侍卫来也不单是为了保护宋玉臣。
最大的目的,是为了稻子。
穆知许去了厨房,发现二堂姐在厨房掌勺,心里就有了数。
二堂姐的厨艺那自然是不用提。
她看了一下食材,听墨在村里买了鸡鸭鱼回来,她想了想,她给穆知禾又说了几个菜式,确定她明白之后,又去了隔壁。
隔壁虽然平时没人住,但厨房也是有的。
程嬷嬷带着齐婆子还有村长家的女眷们在给侍卫做吃的。
宋玉臣一行人估计用过饭就会离开。
侍卫们吃的东西,穆知许也不打算怠慢,蒸了白米饭,五花肉炖白菜粉条,红烧鱼,辣炒鸡丁,香煎鸡蛋饼,再就是一个热乎乎的冬瓜汤,菜式不多,但分量足,还考虑到了南北饮食习惯,还让人蒸了胖乎乎的大白馒头。
她的家底摆在这里,扣扣搜搜的未免太小气。
热乎乎的饭菜端上桌,一行风餐露宿的侍卫还没吃心里就暖呼呼的了。
这么冷的天气,吃一口热乎乎的饭菜比什么都强。
宋玉臣的亲信见了,心里也道主家会做事。
旁边院子的饭菜也上桌了,十全十美十个菜,这在农家是很高的规格了。
穆深和穆渊作陪,当然,穆知许也落座了。
她是当家人,就算宋玉臣觉得她没体统,她也不准备回避。
宋玉臣果然多看了一眼,不过转瞬想到她是长姐,又释然了。
穆知许拿了清风醉和清花酿,这两种酒是酒坊最受欢迎的酒。
果然,宋玉臣眼里划过惊喜,很喜欢。
一顿饭,宾主尽欢,吃饱喝足,就要说正事。
宋玉臣看向穆知许,“穆姑娘,不知道剩下还有多少粮种?”
“八千斤!”一万多斤稻种,但陆陆续续的换了三四千斤出去,她自己也要留个一千斤左右。
现在多了两个大皇庄,来年粮食更多了,美滋滋。
宋玉臣也没说什么,这八千斤,将来会变更多,大燕的百姓终将能吃饱肚子。
“不过宋大人,这粮种的事情瞒不住……”穆知许想了想还是提醒了一句。
这次她回来,逐风就说过家里来过宵小,估计是来打探情况的。
保不齐是谁,万一是宣王?
宋玉臣怎能不明白她的意思,只是惊讶于她的眼界,“姑娘放心,这八千斤粮种必然会安然无恙的送达京城。”
圣上为了粮种,做足了准备。
“不过穆姑娘,这粮种种植时有什么讲究的地方吗?”宋玉臣想到大司农的嘱咐,询问道。
“有,我已经写好了。”其实就是育苗的不同,当然,其他地方也要注意一下。
她早就写成了册子。
“在这里。”穆知许把册子递给宋玉臣。
对方珍而重之的把册子贴身保管。
“本官还要尽快赶回去,穆姑娘……”
“粮食就在仓库里,随时可以搬运。”穆知许莞尔。
宋玉臣脸上也露出笑容,“穆姑娘大义!”
傅长衡开口,“别废话,赶紧把粮种装车带走,以免夜长梦多。”
宋玉臣微顿,赶紧让人装车。
一百个侍卫,加上明忠等人,粮食很快装上了一辆辆运货的大马车。
一百个侍卫目光凛凛。
穆知许武功不俗,自然能看得出来他们身手都是百里挑一的。
估计暗处还有人。
圣上绝对不会允许粮种出事的。
她放了心,现在门口和宋玉臣道别,“宋大人慢走,一路平安!”
宋玉臣深深地看了她一眼,“告辞!”
之后又看向傅老,刚要行礼,就被傅老瞪了一眼,他顿住,点了点头,翻身上马。
再次看了穆知许等人一眼,调转马头离开。
一百个侍卫骑马赶车跟了上去,浩浩荡荡的离开了村子。
随着他们离开,秀水村直接炸开锅,穆家接了圣旨,不得了了。
村里人原本就不会得罪穆家人,现在就更是了,圣旨的威慑力巨大。
而且圣上言明让穆知许好好种地!
这是金口玉言啊,穆家发达了,村里的人看穆家都带上了一丝小心。
路县令也和宋玉臣等人一道离开。
家里下人都在收拾,穆知许亲自给了村长家的女眷谢礼,布匹和吃食。
剩下的事情程嬷嬷会安排。
她回到厅里,穆深和穆渊在和傅老聊天。
听着傅老教导的话语,穆知许笑了。
“你这丫头,是不是对圣旨耿耿于怀?”傅老看到穆知许进来,说道。
按理说,她这功劳不可能只得两个皇庄和黄金千两。
特别现在是特殊时刻,镇南王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宣王挑起内乱,北方蛮夷虎视眈眈,永定府和永宁府又刚经历了大旱。
这时候有亩产这么高的粮种,这功劳可不小。
原来的地是十八亩,记错了,已经改了过来。
还有两章,我……写不完了,明天早上更
(https://www.xvqianqian.com/2976/2976601/117407237.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