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我的姐夫是太子上山打老虎额 > 第一百五十七章:封侯

第一百五十七章:封侯


  安南侯……

  张安世觉得这名号似乎有些不妥。

  因为一般的侯爵,都是以县为名。

  比如江夏侯、江阴侯、汝南侯等等。

  可这安南,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县。

  这是正式的册封,陛下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显然……要嘛就是故意以安南为名号,抬高张安世这个侯爵的份量!要嘛就是故意贬低安南,降低其影响力。

  当然,还有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

  反正皇帝的心思,难以猜测。

  可不管怎么说,这可是正儿八经的侯爵。

  在明朝,尤其是对那些没有经历过开国和靖难的人而言,想要封侯,可是比登天还要难。

  亦失哈这时又道:“朱高煦,敕为怀远伯;朱勇敕征南伯;张軏为平西伯;丘松为定北伯;顾兴祖为安东伯,钦哉……”

  几个人面面相觑,他们的父祖都有爵位等着他们继承呢!

  当然……不出所料的话,若是家里有爵位,自己又有爵位,往往可将这爵位传给自己的次子,总而言之,怎么都不可能吃亏。

  而且这是他们自己挣下来的功绩,和继承下来的可不一样。

  于是五人大喜,拜谢之后,方才起身。

  亦失哈打量着几人道:“请随奴婢来,陛下与太子、赵王殿下,还有皇孙……都在候着你们呢。”

  张安世晓得亦失哈的身份不一般,便笑嘻嘻地道:“有劳,有劳,哎呀……公公真是辛苦。”

  亦失哈只莞尔一笑,却没有回应,只领着张安世几人进入大内。

  片刻之后,便在一处殿中驻足,回头看了张安世几人一眼:“稍待。”

  说罢,进入禀告。

  五人随即入殿,先谢恩。

  朱棣喜滋滋地道:“朕预备家宴,等待功臣们来,在此不必拘谨,就像在你们的家一样。”

  张安世道:“臣等立的不过是尺寸之功,陛下竟如此厚待,实在……实在……”

  他说着,其实是示意后头的四凶表现一下,好歹感动得哭一哭。

  可这四个家伙,却好像木桩子一样,朱勇还在后头傻乐。

  张安世有些尴尬,咳嗽一声:“臣等感激不尽。”

  朱棣颔首,对一旁的太子朱高炽道:“你瞧,我大明勋臣,后继有人,朕很为之欣慰。”

  说罢,又看向一旁的赵王朱高燧。

  朱高燧微胖,脸上笑呵呵的。

  朱棣道:“赵王……这几人……年纪轻轻的,就有此功劳,你在北平时,不是总念叨北平的诸将不复当年之勇吗?你看,这勇将就在眼前。”

  朱高燧站起身来,道:“父皇……儿臣在北平,未立寸功,实在惭愧,对不起父皇的养育之恩。”

  朱棣捋须,哈哈笑道:“不必如此,来,都来陪朕喝酒。”

  此时,一旁的宦官匆匆而来,道:“陛下,皇孙醒了。”

  朱棣高兴地道:“好,也叫来。”

  于是没多久,朱瞻基便睡眼惺忪地由宦官们领着进来。

  他一进殿,看到了张安世,又看看皇爷爷,再看看自己的父亲。

  最后目光落在了赵王的身上。

  赵王朱高燧笑吟吟地低声道:“父皇,儿臣在北平,一直念着大侄,前两日见时,不想他这般高了。”

  朱棣心里乐开了花,刚想说话。

  却见朱瞻基一下子挣脱开了宦官的手,跌跌撞撞地冲向赵王朱高燧。

  随即,朱瞻基便抱着朱高燧的大腿哭:“三叔,三叔……我成日想念你,呜呜呜……三叔,你不要再离开我啦,我一日不见你,便吃不下饭,睡得也不香,三叔……三叔……呜呜呜……”

  朱高燧大为尴尬,只是干笑,又见朱瞻基眼泪鼻涕一齐出来,拼命往地自己身上蹭,他手足无措,想说点啥肉麻的话,又觉得不妥,偏偏又不能将这小东西推开。

  朱瞻基哭的更大声:“三叔……一定最心疼我,以后我也要心疼三叔……呜呜……三叔咋不抱我?”

  朱高燧只好将他抱起来。

  朱瞻基拿脑袋去蹭他的脸。

  朱高燧看着朱瞻基鼻下那亮晶晶的东西,下意识地偏过头去躲闪。

  朱瞻基便嚎啕大哭道:“三叔,你不喜欢我了吗?”

  朱高燧:“……”

  张安世也震惊了。

  这家伙真是人才,缺德的祖坟都要冒烟啊。

  不知孝陵里的棺材板是不是要盖不住了。

  当然,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倒是朱勇等人都为叔侄的真挚感情而有所触动。

  尤其是朱勇,心里说,俺还是太没良心了,人家叔侄都这样了,俺却对不住俺爹。

  忠义不能两全啊!

  朱高燧赔笑道:“瞻基乖,瞻基侄儿真乖。”

  他这样八面玲珑的人,竟也有点招架不住。

  朱棣更是大喜:“朕的好孙儿,你真有良心,好啦,坐朕的腿上来。”

  朱瞻基双手抱着朱高燧的脖子,吊在他身上,显得很是依依不舍地道:“不,我要坐在三叔的腿上。”

  朱高燧:“……”

  朱高燧干笑道:“父皇,儿臣还是从了侄儿吧。”

  “也好。”

  朱高燧倒是很想朱棣这个时候赶紧把朱瞻基拎走,毕竟……身上多了一个挂件,实在讨厌。

  可此时,却是毫无办法,不得不硬着头皮,嘘寒问暖。

  而朱瞻基对答如流。

  当下,宦官和宫娥们上了酒菜,朱棣见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心下欢喜又欣慰。

  张安世几个很拘束,只有朱瞻基在朱高燧的怀里,脑袋偏向他时,那亮晶晶的眼睛在对张安世看来时,舅甥二人的眼神对视,张安世显得很不自在。

  这……是一个妖孽啊!

  朱棣显然更关心的是安南的问题,询问了朱勇几人如何进兵,又如何决战,最后如何攻城。

  朱勇几个乖乖说了,不敢添油加醋。

  朱棣若有所思地道:“果然战争的方法变了,看来……朕从前的那三板斧不灵了。这样的打法,看似是冒险,可实则……却可大大发挥出你们这么多骡马的优势,同时……火药的力量得以尽力的使出来,不错……不错。”

  他不断地点头叫好。

  张安世这时道:“陛下,怀远伯现在还驻扎在安南,负责安南的善后事宜。臣在想……接下来……这安南如何料理?”

  朱棣兴趣盎然地道:“你说来听听。”

  “若是以商行称呼,臣以为不妥,不如在安南置总督?”

  “商行总督安南事?”朱棣沉吟道。

  张安世很是认真地道:“也可以如此,只是这总督,与其他不同,总督府与安南各州县,定下一个契约,这契约的条款,臣已拟好了。”

  张安世自是有备而来的,说着,他便从袖里取出了一份章程。

  朱棣来不及喝酒了,连忙兴致勃勃地取过了章程,低头去看。

  却见里头密密麻麻地写着许多的字,朱棣边看边道:“你这家伙,考量的倒是很周详。军事上……以四卫为骨干,这四卫为商行雇佣?若是卫中需要增员,则从大明各州县招募?”

  张安世道:“是,招募来的总是可靠一些。”

  朱棣又道:“将安南设为三府,各府之中再招募安南的土人,设立几个卫所,这些卫所,沿用大明卫所制,让他们负责缉盗,协助四卫……嗯……这样说来,四卫是骨干,安南诸卫为辅。可行。”

  朱棣又道:”安南诸卫的武官,依旧是安南人,副职和各卫以及千户所设教导,这教导……从我大明抽调?“

  张安世道:“安南人刚烈,倘若武官都从大明这里调任,他们只怕不服。而以当地的土人为主官,再设教导,这教导由我们自己出人,这让他们更好接受一些。”

  朱棣颔首:“这个也可照准。还有这里,各府县用包税制?总督府不管辖诸县,所有的父母官,都让安南人设一个小科举,来选用官员……这……我大明不派流官,这安南百姓,是否会离心离德。”

  张安世道:“此时安南土人,对我大明颇有防范,让当地土人中的读书人来治理,最好不过,而总督府,只管在下头,设一个类似于都察院一样的机构,核查各府县土人父母官的不法行为即可。

  “至于征税之类的事,由我大明按照安南国往年的情势,制定出一个税额来,教各府县自行征收,如数给总督府即可。”

  朱棣若有所思地道:“还有各处海港,统统由总督府辖制,商贸可自由往来……并在各处设总督府的市舶司……嗯……这个倒没有什么疑义,总督府下头,照我大明的法子,也设六司,户、刑、吏、礼、工、兵……这六司……也没有什么问题。”

  朱棣显然看得极认真,口里继续道着:“总督府所有人员,都以商行雇佣的形式,建立薪金体系,分二十一等……还有……”

  朱棣一页页翻过去,大抵心里有数了。

  张安世所希望的,是一个能够大明的商贾可以自由出入,同时在整个安南,设立两套行政体系以及两种军制的系统。

  两者之间,互不统属,却又可相互依存,彼此又可相互掣肘。

  就如总督府直属的所有人员,几乎安南人无法参与。可安南本土的一套体系,商行也不插手。

  朱棣道:“若是这些土人,离心离德,怎么办?”

  张安世微笑着道:“陛下,安南与我大明不同,大明九成九都是汉人,倘若照这样办,确实可能会离心离德。”

  “可据臣所知,安南的情势更复杂,就说南北安南之间,占城人和北方的安南人其实就一向对立,再加上还有其他各族各部的人丁,我大明给了安南人足够的位置,他们即便离心离德,也没办法协同一心,若当真有人心怀不轨,也可借用他们的对立,分而治之。”

  朱棣听罢,抬眸看着他道:“安南也沿用科举?”

  张安世道:“安南的读书人也不少,读四书五经者,也多如牛毛,只是让他们的读书人进京赶考,只怕以他们的学问,是绝不可能中进士的。”

  张安世顿了顿,接着道:“所以臣的意思是,在安南,也设科举,为小榜。”

  朱棣笑了笑道:“这科举……还是有些用的,说不准,你的书……还可卖去安南。”

  张安世乐了:“臣希望四海之地,都读臣的八股书。”

  朱棣大笑起来:“你的心倒是不小。”

  随即,朱棣问出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能挣银子吗?要知道,四卫人马驻扎在那里,还在总督府派遣这么多人员,这些可都是银子。“

  张安世信誓旦旦地道:“陛下放心,臣将这安南的收入,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市舶司的关税,另一类为当地的税赋,这第三类,则为商行与安南通商之后的利润,有此三种财源,一定可以财源广进。”

  张安世随即又道:“除此之外,臣以为……在安南,还是要推行教化,臣打算……让人印刷四书五经百万册,陆续送至安南,以低廉的价格贩售!”

  “还有邸报,商行也准备一些银子,在各州县建立孔庙,同时设报亭。”

  朱棣的脸色有些怪异起来。

  不过随即,他明白了什么,眼眸微微张了张,爽快地道:“如此甚好,要先取之,必先予之,这四书五经,朕从内帑里掏银子,不必商行出,四书五经在安南……只售一文钱。”

  张安世顿时大喜道:“陛下振兴文教,若孔圣人有在天之灵……不知该有多欣慰。”

  朱棣却是淡淡道:“孔圣人在天上倒也罢了,他若是借尸还魂,朕第一个诛他。”

  张安世尴尬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了。

  倒是朱棣很快打破了尴尬,道:“这个章程,朕准了,其实……商行如何挣银子……不,如何治理一方,朕也是头一回,如今是夜里行船,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照着这个方法来,以后再斟酌着去修剪便是。”

  张安世顿时就道:“陛下圣明。”

  见朱棣恩准,张安世心里欣喜不已。

  眼下,只好拿安南当一个试验田了,若是可行,那么将来便可以将这个模式,套用在商行其他的地方。

  张安世道:“还有一事。”

  张安世顿了顿之后,道:“陛下,这安南总督乃是怀远伯,可怀远伯擅长的乃是军事,可谁来负责日常的治理之事呢?臣以为,该设一个副总督,主持日常事务。”

  朱棣道:“这样的人,可不好找啊,有这本事的,至少也该是一个布政使以上的大臣,能够治理一方,且能相机决断,而且还要能辅佐朱高煦治军。只是……我大明只怕没有哪个布政使,愿往安南。”

  张安世道:“臣有一个不情之请。”

  朱棣道:“你但言无妨。”

  张安世道:“翰林侍讲学士杨士奇,足以担此大任。”

  朱棣却是一脸余虑地道:“他是翰林学士,未来前途似锦,可愿往安南?去了安南,可是要吃苦头的。何况,要治理安南之地,非同小可,他毕竟一直都在翰林院,治理的经验怕是不足。”

  朱棣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朱棣已经关注到了杨士奇,确实有好好栽培的打算。

  可这并不代表,朱棣认为杨士奇可以处理好安南如此复杂的地方。

  于是张安世道:“杨先生吃苦耐劳,行事周密,为人也稳重,臣以为……他一定可以担当如此重任。”

  杨士奇是何等人,是大明未来的首辅大学士,而且是正儿八经,不是靠功名,靠着能力升上去的人。

  这和解缙这等人是完全不同的。

  即便可能一开始,杨士奇会有许多地方生疏,可这样的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学习能力特别的强,业务上手得特别快。

  在安南,武有朱高煦这样的名将,文有杨士奇这样的未来内阁首辅,阵容可谓是豪华到了极点。

  当然,让一个翰林侍讲去干这个,某种程度来说……张安世是在苦一苦杨士奇。

  谁让我张安世和他杨士奇熟呢?苦就苦一苦吧。

  朱棣见张安世态度坚决,便笑了笑道:“既如此,那么朕就准啦,明日朕召他入宫,好好谈一谈。”

  张安世道:“多谢陛下。”

  紧接着,便是推杯把盏。

  而此时,只有朱高燧的心情很糟糕。

  一方面身上突然多了一个挂件。

  另一方面,父皇在张安世进来之后,几乎对自己理也不理,满心思的都是安南的事。

  他隐隐感觉到,自己的二兄……可能重新又得到了父皇的一些信任。

  朱高燧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就该在父皇的面前也多提一提二兄。

  至于朱高炽,朱高燧偷偷地瞥了太子一眼,他的目光微微有些炽热。

  太子的身体孱弱,望之不似人君,可他却因为生得早,便可以做太子,将来他是君,我是臣,仰人鼻息,实在有些不甘。

  只是这些情绪,朱高燧隐藏得很好的。

  酒宴散去的时候,也不知是张安世说错了什么,反正朱棣骂骂咧咧:“滚,滚出去,混账东西。”

  张安世几个,便逃之夭夭。

  朱高炽兄弟二人,也告辞而出。

  出了殿,朱高燧便看着朱高炽道:“皇兄,父皇似乎对经略安南,有很大的兴趣。”

  朱高炽道:“父皇是对商行有兴趣。”

  商行……

  朱高燧不解道:“这是何故?”

  朱高炽没有隐瞒他:“商行能挣银子。”

  朱高燧眼前一亮:“挣银子?父皇乃是天子,富有四海,也在乎挣银子吗?”

  朱高炽道:“子不言父过,你就不要再问了。”

  朱高燧却好像一下子,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一般。

  他兴冲冲地出了宫,回到了赵王府的时候,立即道:“叫崔克吉这奴婢来。”

  崔克吉,乃是朝鲜国进贡的宦官,一听赵王召唤,连忙进入了赵王府的大殿,在朱高燧跟前拜倒道:“奴婢在。”

  朱高燧看着他:“告诉本王,怎样才可以挣银子?”

  崔克吉却是耷拉着脑袋,不吭声。

  朱高燧顿时大怒:“为何不说话?”

  “奴……奴婢若是会挣银子,也……也不会……阉割了自己……”

  朱高燧便忍不住骂道:“没用的东西,看来……你这样的奴婢是指望不上了,这大明……谁最有才能呢?嗯……本王还得有一个心腹高士才是。”

  说着,陷入了沉思。

  …………

  张安世几个,东倒西歪地回了大营睡下。

  到了次日,朱金一早就赶来了:“伯爷……”

  张安世气咻咻地道:“不要叫伯爷,我现在不是伯爷了。”

  朱金大惊,脸色霎时就变了,莫非……除爵了?

  他可是和伯爷捆绑在一起,休戚与共的啊。

  只见张安世又道:“现在叫侯爷。”

  “啊……”朱金一怔,随即欢喜地道:“恭喜侯爷。”

  张安世道:“不要啰嗦,什么事?”

  “安南的章程,定了吗?”

  张安世道:“已经定了,商行遵照此办理,你记着,这总督府上下的事务,尤其是人员,一定要商行考察,并且选拔,掌握住总督府的人事,是至关紧要的事。”

  “是。”朱金慎重地点头道:“这个小的明白。”

  张安世便道:“你还有什么事?”

  朱金道:“倒还真有一事……这几日运气不好,这才入夏,天气却还未转暖,总是阴雨绵绵的,松江和苏州,哪怕是南京城的百姓……实在是惨,今年只怕又要青黄不接了。”

  张安世听罢,倒也听出了一些味儿来,他细细想来,这些日子,天气确实有些异常。

  张安世皱眉道:“这也影响农时吗?”

  朱金叹了口气道:“是的,这耕种本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事,这天气稍有变幻,就不知有多少人遭殃了。不过……总好过去岁的松江水患,百姓们凑合着,倒也是能过下去。”

  张安世道:“可惜……我们现在没有多少海船了,如若不然,可从安南运一些粮来,若是从陆路运输,损耗太大了,得不偿失。”

  张安世认为历史上明朝失去安南,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彻底地锁死了海运。

  若是当初安南一直在大明的版图之中,这海运是绝不可能断的。

  因为安南无论对于南京,还是北平,地理位置都过于偏远。互通有无,加强控制,就必须依赖海运。

  可惜历史上,朱瞻基那败家玩意,竟是退兵了。

  此时,倒是朱金笑着道:“是啊,不过……小人这些日子,也在注意囤粮,咱们先收购一些,等到时候粮食不足了,咱们商行低价放一些出去,稳住米价。”

  张安世不由得用怪异的眼神看朱金,道:“你这小子,什么时候这样有良心了?”

  朱金笑嘻嘻地道:“还不是和伯爷……不,是和侯爷学的,咱们挣的是有银子的人手中的银子,可对没银子的,总还是要做一些善事,如若不然,实在说不过去。”

  张安世点头,赞赏地看着他道:“这个,你抓紧着办。对了,还有那联合钱庄,也一定要尽力铺开,这也是头等大事。”

  朱金道:“小的一定尽力而为。”

  接着,张安世便叹息道:“哎,我张安世不愧是大善人,每日都忧心天下百姓,陶渊明有一首词,是否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看……我与陶渊明就有如此共鸣。”

  朱金本想提醒张安世,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是范仲淹说的。

  当然,他不敢说。

  却是翘起大拇指,笑呵呵地道:“陶公了不起,侯爷也了不起。”

  张安世道:“好了,少说废话,这几日我休息一下,带着弟兄们去炸炸鱼,这江里的鱼许多日子没被炸了,失去了忧患意识,我该提醒一下它们。”

  朱金小鸡啄米的点头,兴冲冲的告辞。

  “侯爵……”朱金出了大堂,摇头晃脑,露出不可思议的样子,细细的咀嚼了片刻,乐了:“往后我不当人了,就是侯爷的狗。”

  …………

  一艘乌篷船抵达了栖霞渡口。

  大和尚走了出来。

  这大和尚的身后,还有一个小和尚。

  大和尚红光满面,显然是香油钱已让他发家致富。

  而这小和尚却永远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大和尚是姚广孝,姚广孝回头,看一眼小和尚:“空空,你看这栖霞如何?”

  小和尚抬头,看着来去匆匆的人影,他叹了口气,宣了一声佛号:“人心浮躁……”

  姚广孝却是微笑道:“我佛慈悲,并不计较世俗人浮躁,却唯恐世俗人挨饿受冻。”

  小和尚一时沉默,若有所思。

  “当初你是天子的时候,久居宫中,一定没有看过世俗的世界吧。”

  “逃出皇宫的时候,小僧也有一些见识。”

  姚广孝微笑:“是吗?有何见识?”

  小和尚道:“百姓们苦不堪言,战争、瘟疫、洪灾,处处都要人命。”

  姚广孝微微一笑:“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天地不仁。”

  姚广孝摇头:“不,不能只用天地不仁来看待,贫僧觉得……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

  “在于人?”

  “对,伤害人的,永远都是人,所以我佛才劝人慈悲,寄望于人心向善。”

  小和尚叹了口气:“师傅,你又责怪我当初愚蠢,不能治理天下,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吗?”

  姚广孝道:“非也,贫僧是想带你去化缘。”


  (https://www.xvqianqian.com/2978/2978520/727950268.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