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免费阅读小说 > 第203章:超越时代的想法

第203章:超越时代的想法


 回到坤宁宫后,朱英才发现自己有些操之过急了。

  从马拉火车的想法出现,然后和老爷子进行交谈,这中间的时间,总共不到小半个时辰。

  朱英根本没有进行一个完整的思考,定下适合大明的方案,就直接述说起来。

  沉下心思后,朱英细细的琢磨一番,大致的方案就有了想法。

  马拉火车是肯定要做的,但是木轨的损耗,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只能作为过渡,而不可能大面积使用。

  要让老爷子,包括大明所有的勋贵,看到轨道所带来的利益,且炼铁工业的出现,才能够大面积的铺设来开。

  目前完全可以先铺设一条从京师到北平的轨道。

  之所以首先在北平,是因为对现在的大明来说,草原才是最大的威胁,只有将这个最大的威胁降低后,大明所有人才能看到轨道所带来的利益。

  个中关键,便是速度。

  从京师到北平的直线距离,大约是一千公里,两千里地,实际上绕路肯定要更远一些,至少也是绕上两三百里地了。

  古代大军的行进速度取决于最慢的辎重速度,约莫在日行四十里地到五十里地左右。

  这也就是意味着,日行五十里地计算,军队从京师出发,抵达北平,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这是最小的估值了,实际上加上整顿军备,还有天气因素的影响,能在两个月内抵达北平就算是不错没耽误。

  大明如今马车的速度,每日大概可以行进越两百里地的样子,实际上当然要更少一些,一百多里地应是正常平均速度。

  假设铺设出从京师直达的北平的木轨,那么将会出现一个怎样的情况?

  首先是马,自然不可能是几匹马,至少都是十二匹马甚至更多,这样才有足够的动力源。

  在马夫的驾驶下,这些马会一直沿着木轨的方向奔跑。

  且这种行进,是昼夜不断的。

  一直不停马肯定是吃不消,这个时候保持马的动力,只需要在路过驿站的时候进行马匹的更换便可以继续。

  这个过程,就像是六百里,八百里加急一般,马夫也需要跟着替换接力进行。

  但这有一个好处,木轨的痕迹,哪怕是在夜间都可以一直行驶,不至于迷路,即使可能会慢上一些。

  多车轮的使用,也会让马跑起来更加的省力,拉动更多的载重。

  这意味着轨道带动的车厢,每天的行进路程可以达到三百多里地。

  从京师到北平的两千多里路程,从原本的两個月的时间,缩短为七八天左右的时间。

  这些通过马拉火车抵达北平的将士,精力充沛,下车就能投入战斗,而且完全不用担心后勤的问题。

  只需要携带少许的干粮,后续的粮食马上就能转运过来。

  不间断的运输,如同流水线一般,随时都能将军队调集过去。

  这还是从京师抵达北平,沿途中加入的军队,只会更快。

  军事上如此,这么一条木轨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的超乎想象。

  这和大运河实际没啥区别。

  非战时期可以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对于解决目前大明南北汉人尖锐的矛盾关系,有着显著的效果。

  定都南京的朝廷,和北面的地域问题将会得到改善,朝廷对于北方地域的掌控力,也会随之增强。

  木轨在大量使用下,所产生的养护成本,单单就沟通南北经济利润,完全足以抵消。

  木轨随后再可以进行升级。

  比如在木轨上包上铁皮,这般耐久也会持续提升,没那么容易损坏。

  持续过渡到铁轨的到来。

  当然木轨也不是说一条轨道从头到尾直通到底。

  可以理解为后世公交车站的概念。

  若遇河流,自然就是下车搭船,若遇大山,便就步行爬山。

  靠现在的人力去挖一条隧道,那完全就是异想天开了。

  遇到不好假设木轨的地段,军队就采取急行军的模式,然后上了车开始歇息,使用干粮。

  就算是延长一些时间,也能极大程度的缩短整体所用时间。

  木轨的维护交给木轨通行附近的村子,为其适当减轻赋税,这般算下来,养护的成本也不会太高。

  且就一条木轨,对于大明来说,并没那么大的负面影响了。

  “本不该这么着急。”

  朱英有些懊恼。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老爷子发火,却是因为他自个还没理顺,便就开始讲述了。

  “看来得等老爷子气消了,再寻个时机述说。”

  想到这里,朱英便拿出笔墨,开始书写关于木轨的优化方案。

  木轨的施行,只有趁着老爷子还在的时候,才可以实施。

  就像是之前的诸多计策,新以工代赈,军政分离,摊丁入亩,高产作物,科举改制。

  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立即开始。

  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准备过程。

  番薯至少得种一年,才能产出足够的粮种。

  科举改制,新编撰的书籍传播及学习,没个一年半载也无从开始。

  朱英之所以一股脑的将这些计策说出来,便就是要早些定下基调。

  唯有把基调定夺下来,大明前行的道路,才会这般一直不断的走下去。

  不然真等老爷子驾崩再提出来,可就没这般简单了。

  现在是洪武二十五年,原历史上,朱元璋驾崩于洪武三十一年。

  即使这些事务,还没真正施展开来的时候,老爷子就驾崩了,但终归留下了名分。

  可别小看了这个名分,换个说法,这也叫祖训。

  但凡后面有敢跳出来反对者,朱英下令吃个席,也不会引发太大波澜。

  .......

  “你说咱刚刚,是不是对大孙的态度,过于严苛了一些。”

  华盖殿里,桌面上的饭菜已经收拾干净,朱元璋的火气也平缓了下来。

  过了没多久,朱元璋就为刚才呵斥大孙,感到有些后悔。

  朱元璋有些担心,好不容易培养的爷孙情会让这件事情,导致出现间隙。

  “其实说服大孙,也不是没有办法,他既然觉得木轨可行,那咱完全可以先制作一条十来里地的轨道,然后给大孙看看。”

  “当大孙知晓了有多么劳民伤财后,自然会打消念头。”

  未待旁边的刘和回答,朱元璋就开始自顾自的说了起来。

  刘和闻言有些惶恐,这事也不敢沉默,微微迟疑一下犹豫着说道:“陛下,老奴也不懂这些,不过陛下方才说道,老奴觉得极为可行。”

  “短短十来里地,也耗不了多少钱粮,到时候长孙殿下,自然就会明白陛下的一片苦心。”

  朱元璋轻轻点头,而后有些感叹道:“咱大孙的这个脾气,真就是跟犟牛一般,咱都好说歹说,硬是不肯回头。”

  “刘和你便帮咱看着些大孙,寻个时机,咱再跟大孙好好聊聊。”


  (https://www.xvqianqian.com/3078/3078193/708147313.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