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回档之1995大结局 > 第90章 一麻袋

第90章 一麻袋


第90章  一麻袋

        下午三点多钟,钟长林带着秘书李晴刚从城西一个印刷厂查看《数不清的流年》印刷情况返回,就在博艺总部大厅里被人截住:“老钟,大忙人啊,总算等到你了。”

        钟长林立刻露出笑脸,迎上前握住一个矮胖中年的手:“老赵,怎么还亲自来了?”

        眼前的矮胖中年名叫赵栋,是中原省东边归德市的一个图书经销商。

        “这不是给你送钱嘛,”赵栋听钟长林问起,顿时一脸苦相:“为了凑够给博艺的钱,我最近可是砸锅卖铁了,老钟,那《数不清的流年》,你可不能再不给我发货了吧?”

        “说哪里话,”钟长林示意赵栋一起走向楼梯,也是转眼间苦下脸:“兄弟我前两年多不容易,你也不是不知道。现在好不容易火了一本书,到处都在要货,可怜我们博艺连印书的钱都不够啊,只能大家给一点才能印一点了。”

        “唉,都不容易。”

        李晴跟在两个满嘴虚与委蛇的中年人身后,听他们对话,简直都要翻白眼。

        不过,也真是解气。

        月初央视的报道之后,各地书商之前采购的《数不清的流年》纷纷售罄,一个个联系过来,要求追加。

        钟长林在之前已经印制20万册的基础上,果断决定,再加印30万册。

        同时,博艺也终于硬气了一回。

        这一次,各地书商,现款提货者优先,其次才轮到只支付部分定金的,你要是还想空手套白狼,对不起,一本也别想拿走。

        不仅如此,之前有拖欠博艺货款的书商,除非先还款,否则,也是一本书都别想。

        钟长林倒也没有做太绝,毕竟很多书商欠久了,拖多了,一时间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因此,默认只要先还一半,大家就还是好伙伴。

        至于下一半……

        某个少年作家可是签了三本书的合约呢!

        于是,过往这段时间,博艺不仅凭借一本《数不清的流年》就累计获得了超过300万元的销售款项,还收回了各地书商普遍拖欠许久的将近200万的应收账款。

        单月进账500万,让博艺一直困顿不堪的财务状况得到了彻底的缓解。

        眼前这一幕,就是又一位地方书商实在顶不住《数不清的流年》的热销诱惑,跑来还钱,顺便拿货。

        今天已经是10月19日。

        星期四。

        截止之前的10月16日,《数不清的流年》上市满一个月。

        第一批20万本,在央视报道之前,根据博艺的粗略统计,大概售出了16万本,其中省内9万本,省外7万本。

        10月5日的央视报道出炉,还不到之后的周末,各地书商就纷纷开始要货。

        于是,博艺开始第二次印刷。

        到了最近,不足半月时间,因为某个少年作家的影响力还在持续扩散,许多地方的书商已经再次要求追加。

        再加上博艺的财务状况松缓下来,钟长林拍板,这次一把加印50万。

        算上之前,恰好100万。

        按照某个少年作家当前的全国性热度,追加的这50万本,未来一个月时间,基本也能卖完。

        至于《数不清的流年》的最终销售潜力,说来也是唏嘘。

        九月份第一次订货会,因为一众书商的集体玩赖,博艺预测,哪怕是较好情况下,全国销量大概也就四五十万本。

        这当然已经是大卖级别,却距离钟长林期待的百万销量还有很远。

        那之后,发现苏杭的现场签售效果很好,不仅能够获得书迷的好感,形成口碑效应,还可以引发媒体的进一步跟进,于是开启巡回签售。

        然后,预期的总销量,提升到七八十万。

        距离百万,还有差距。

        接着就是10月5日那天,央视的报道,彻底改变一切。

        说起来,还是让人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如果只是一段‘心系家乡的少年作家’,苏杭的热度,最多能维持一月左右。然而,没人能想到,某个少年作家的无心插柳,一个‘送戏下乡’,将这份热度大幅拉长。

        因为这份让各方‘一举三得’的设想,不仅获得了高层的关注,还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前段时间,中原省领导赶赴河元进行实地调研后,最近,外省的调研团队也纷纷抵达某个小小的县级市,只为学习经验。

        因此可以想见,调研之后,各地相关的新闻报道里,无论如何,肯定绕不开已经被央视定调的某个少年作家。

        多多少少都要提几句。

        只要提了,就是热度,就是关注,就是销量。

        因此,在近期热度最高阶段迅速突破100万销量之后,博艺预计,《数不清的流年》,后续关注度哪怕不再那么高,也至少还能再卖出100万本,将总销量推高到200万以上的超级畅销级别。

        两百万本啊。

        国内同类型的图书,近些年销量达到这个级数的,两只手都数得过来。

        就说博艺自己。

        前一年的1994年度,累计出版了37本书,总销量却只有160万本,平均每本书销量才4.3万。

        《数不清的流年》,一个顶所有。

        钟长林最近也因此越发庆幸当初同意了某个少年的‘预付十万’计划。

        博艺给出的《数不清的流年》批发价是10元整,按照这本书未来一年内销量突破200万本计算,相当于自家出版社未来一年只凭借这一本书就将获得2000万的营收。当然,肯定还有‘应收’部分。但哪怕只是收回的部分资金,也足以支撑博艺后续的良性发展。

        更何况,有了某个少年作家,博艺可不再是以前的软柿子,谁想拖欠就能拖欠。

        出版业务迅速上冲的同时,博艺还多了两本主打杂志。

        凭借最初的‘一月九篇’和‘预付十万’等噱头,博艺旗下《青旭》的9月刊一举冲到了17万销量。

        进入10月,舆论炒作的热度减退,《青旭》10月刊的出货一度降到7万本,只剩下前一个月的零头。

        然后,央视报道,再次起飞。

        终端具体售出多少还无法统计,但这个月,《青旭》累计发货却是已经达到20万本,更重要的是,这一次,《青旭》还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省外市场,进军全国,不再限于中原一隅。

        全国市场有多大?

        看看《读者》,看看《故事会》。

        就算《青旭》无法与这两个业界巨无霸相比,按照某个少年作家提前很早就有的规划,只要后续运作得当,销量达到百万级别,也绝不是什么奢望。

        还有《商海》。

        <div  class="contentadv">        凭借深度解析某个少年作家‘送戏下乡’方案的一篇《送戏下乡,少年作家的天才策划》,其中包括某个少年的手稿影像和个人访谈,使得杂志在本月也广受关注。

        虽然没能如同《青旭》那般爆发,《商海》10月刊的出货量也突破了8万册,提前达成年底才要实现的5万销量目标。

        钟长林和《商海》主编尚骏最近都在考虑的,是能不能想想法子,维持当下销量的同时,提前一年,冲一冲本来计划明年才有望实现的10万目标。

        两人一致觉得,这件事,还是要落到某个少年身上。

        博艺总部五楼的宽敞办公室内。

        这年代,许多人还习惯使用现金,赵栋这次一把送来了10万,其中8万是偿还的部分账款,2万元是订书货款。

        钟长林喊来两位会计,当场点数过,签了收据,打发下属尽快去存入银行,一边笑容满面地对赵栋道:“老赵,这几天就让人过来提货吧。不过,你这一次要四千本,印刷厂可能发不过来,还是得分批一下,先给一半。”

        两万块,四千本,50%的预付。

        毕竟这次印量很大,情况也不再如月初那样,而且,钟长林也知道,能给一半预付,已经是赵栋想要重新弥补关系的举措,没什么不满意。

        赵栋却有些急:“老钟……”

        钟长林连忙摆手:“别急,老赵,这次没骗你,不是不给,是真印不过来,我刚刚才从印刷厂回来,为了提货,都有人派了业务员直接睡在那边。放心,半个月之内肯定给你补全。”

        赵栋这才放心。

        别人给了诚意,钟长林也要表示表示,接着道:“老赵,这样,你远道而来,晚上我做东,青川饭店,怎么样?”

        赵栋也重新露出笑脸:“好啊,对了,能喊上那参商不,让我也看看少年作家的真面目,最近……真是替咱们中原高官脸呢。”

        “这可不巧,苏杭现在正在鹏城呢,巡回签售,”钟长林道:“要过些日子才能回来。”

        “还真是不巧了,”赵栋表情遗憾,又想起来:“说起签售,等他回来,怎么也得去一趟归德啊,咱们中原的孩子,不能只便宜外人不是?”

        “这哪里话,”钟长林道:“到时候,我试着问问。”

        “我可当你答应了啊?”

        “别,就问问,”钟长林连忙摇头:“苏杭还在上学呢,我安排他到处跑,他父母已经很有意见了,还有河元市里,最近招待各地的领导,想见见他,都不见人,也是埋怨我。”

        赵栋闻言,也只能作罢,又感慨:“我最近也看了他报道,啧啧,就是想着,咱要是有这么一个儿子该多好。”

        “谁不是呢。”

        钟长林同样跟着感慨,倒是想起人在英国今年暑假都没回来的女儿。

        儿子就不奢望了。

        某个念头再次一闪而过:咱要有这么一个女婿该多好。

        约定了晚上的饭局,赵栋先行离开,钟长林一直送客到总部大楼外,回身后没再去自己的办公室,而是来到暂时还在一楼的《青旭》编辑部。

        已经确定,《青旭》团队也将搬去三楼,目前正在装修。

        这段时间《青旭》编辑部人手也增加到了15人,因此临时在本来的办公室隔壁添了一个房间,等楼上装修好,再一起搬过去。

        钟长林到来,众人纷纷招呼。

        谭丰振几个却不在。

        这一次,商都这边事情太多,钟长林不得不留下,转为由谭丰振、方薇等几人陪着苏杭一起南下。

        马上又是月底,《青旭》的11月刊已经在紧张准备。

        钟长林正在询问近日因为团队扩大而提升为副主编的苏二年11月刊的准备情况,就见两人一起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进来,不由问道:“这是什么?”

        与秦四围一起抬着麻袋进门的李同道:“社长,全是信,邮局刚送来,都是给苏杭的。”

        钟长林走过去,其他人也围了过来。

        李同和秦四围展开麻袋,钟长林向里看去,果然,满满的各种书信,或者大捆,或者小扎,竟然装了整整一麻袋。

        钟长林还不知道怎么开口,美编赵月潇已经感慨道:“奇观了啊,这辈子见一次,不遗憾了。”

        另一位凑过来的编辑梁觅笑道:“赵姐,又不是给你的。”

        赵月潇横了梁觅一眼,跟着也笑:“苏杭小说的插画,还有封面,可都是我做的,算我一点功劳也没问题吧?”

        钟长林终于回过神,拿起一捆信件掂了掂,又放回去,问李同道:“这有多少?”

        “邮局人说,一共1276封。”

        大家顿时再次吸气。

        纷纷想着,这辈子,自己能收到这么多信吗?

        赵月潇依旧带着感慨:“前段时间一直有啊,没这么多吧?”

        苏二年道:“5号央视报道,再到今天,两个星期,全国的信恰好都到了。”

        李同跟着点头:“邮递员也说,前两天开始扎堆,他们就攒了一下,凑够这一麻袋才送来。”

        钟长林再次开口,揪了揪粗糙的麻袋包,吩咐道:“别用这麻袋了,换个其他的袋子重装一下,记得要防水的,别给弄脏了,明天……嗯,我记得苏杭他爸一直在商都,你们联系联系,就近送到他那边也行……”

        李同点头答应。

        钟长林吩咐过,却有些发怔。

        因为……

        钟长林刚刚忽然发现了一件事。

        过往一段时间,好像,应该是从8月份开始的,苏杭的父亲,苏全民,好像一直都住在商都。

        出租房还是自己给找的。

        钟长林也了解过苏全民的情况,地方上一个化肥厂的小职工,没什么事的话,一直留在商都做什么?

        毕竟博艺这边,也没那么多事情需要他随时帮着儿子联系啊。

        难道……

        某个少年,还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这很有可能啊。

        就像‘送戏下乡’,他之前可一点都不知道。

        稍稍琢磨,钟长林很快产生了一个想法,晚上恰好有个饭局,打算稍后联系一下苏全民,一起吃饭,顺便,套一套!


  (https://www.xvqianqian.com/3100/3100298/116237005.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