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全文免费阅读 > 第1281章 探花郎

第1281章 探花郎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

    今年是科举新制正式推行的第一年,举国上下对此次科举也极为看重,今年放榜,榜下捉婿的传统自然也还延续着,且更加热闹。

    樊楼。

    李义府请老师武怀玉吃饭,他要了个大包厢,点了烧尾宴,以庆祝自己的升迁。

    他刚被授为中书舍人,加崇贤殿学士,不仅迈入了五品,穿上了绯银,而且已经被称为尊贵的储相了。

    此职起草诏令、五花判事、参与机密,权力日重,被称为宰相必经之路。

    李义府是太子心腹,极力逢迎,却反而能营造出一个耿直坦荡的形象,加之以前出身寒门、少年进士这种神童的人设,还有文章写的好,书法也好,而他曾任御史时又表现极佳,故此就算此前武怀玉一系人马都被打压,

    可他却还能很快又高升。

    “今年科举新制第一年,三年一考,格外的热闹啊。”

    以前一年一考,科目多,但录取的人数并不算多,尤其是秀才、进士两科。

    但这几年,朝廷对以往的科举制度弊端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新科举制度,而这新科举制度最大特点就是从一年一考,变成三年一考,且有多级考试。

    这套制度,就是源于武怀玉在岭南和江州等地试行的公考制,李世民觉得这套制度更好,于是李义府等一些官员,就负责此制度改革。

    李义府这次晋升,除了说是太子心腹,有少年神童进士、耿直坦荡等一些好人设加分外,主要功劳还是这套新科举制他出力很多。

    新科举制首先就是禁止公荐,以前考生向权贵投卷干谒,让王公、考官公荐这种行为不再允许。

    其次就是别头,参考人与考官有族人、亲戚关系,必须回避,别置考场考试。还有就是锁院,考官一旦受命,即锁院与外界隔离。

    还有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帖起来,并设立誊录院,所有试卷全部誊录,这样就能隔断考官与考生之间的串通可能。

    除此外,就是改变原来生徒、乡贡这两种应试者规则。生徒是官办学生,届满毕业可以参加考试,而乡贡是地方读书人,多是高官贵族豪强之后,到本州县预试合格后,再进贡到京考试。

    这种乡贡生基本就是以地方世家豪强子弟为主,普通人难有机会。

    现在改革后,以考为主。

    不仅三年一考,且分为三级考试。一考为院试,二考为乡试,三考为会试。

    院试又分三考,县试州试道试,分别在县州道考试。而乡试在各道治所或京师,会试在长安,会试后又还有殿试。

    院试三年两考,乡试和会试都是三年一考。

    取消秀才科,而主要就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第一级院试考试,考取的入州、县学,成为官学生,称生员、童生,或秀才,其中成绩最好的一批学生,还享受朝廷的廪膳补贴,称为廪生。

    而第二级乡试中举者,便是举人,拥有一般做官资格。

    改革后以进士为主,明经为辅,虽然明书明算明法等也还保留,但份量跟进士明经两科无法相比了。

    还有便是数量上的提升,以前一年进士可能也就取一二十人,但现在十倍录取,要取一二百,甚至多的时候可以取二三百。

    这些进士因为都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且殿试只排名先后不会再黜落,故此这些进士们都是天子门生,他们可在吏部参加铨选,最低都是从县尉、县丞做起。

    因为这严密的层层考试新制度,特别是糊名、誊写、别试,禁公荐这些新规,给了读书人一个更加公平的机会,

    不管是世家门阀,还是高官贵族子弟,也跟寒门庶族子弟一个起跑线了。

    当然,最后考试的时候,那些世家贵族子弟,本身受到的教育资源肯定更好,仍是赢在起跑线,但比起过去那种考之前,就已经内定好名额的情况自然是好多了。

    “今年这金榜上,寒门庶族子弟多了许多,豪门贵族子弟少了许多。”李义府说道。

    当年他也是寒门子弟,一个小县丞的儿子,如果不是武怀玉跟主考官打招呼,就算他有真材实学,也不会有机会中进士的。

    “这是好事,说明这改革的挺彻底,不是表面功夫。”武怀玉笑着说道,从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再到如今这全新的科举制,只能说一直在进步。

    虽然就算如今这新制出现,大唐取士的主要方式还是门荫入仕、荐举入仕、流外入仕,然后才是科举入仕。

    科举入仕仍只能算是一个补充而已。

    唐朝的官吏制度,还是有很浓厚的那种子承父业的风气的,勋贵高官子弟,都能直接入仕做官。

    就算是中级官员子弟,也可以通过诸如三卫、国子监生、馆学生等诸多途径入仕。

    诚如武家,他武怀玉发达了,儿子们也是一个个跟着少年封爵授官,根本不需要走科举途径。

    然后武家的一些门生故旧,则是荐举的路子,通过武怀玉幕府的征辟,以及荐举,为官做吏。

    “阿郎,好消息,八郎金榜题名,赐进士及第,名称探花。”

    家里来人寻到樊楼,迫不及待的向武怀玉禀报了这好消息。

    李义府笑着叉手道贺,“恭喜老师,八郎中了探花郎。”

    新的科举制度,虽有进士明经明书等诸科,但独重进士,明经科地位下降,跟明书明算明律等并称诸科。

    会试后,录取者还要参加殿试,只排名不淘汰。

    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只有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八郎武承远,参加了今年的科举考试,还是进士科,现在放榜,名列一甲,位于第三,称为探花郎。

    今年武家其实不少子弟族人参加了科举,有考进士的也有考明经的,武怀玉倒没有再走后门,毕竟今年是改革头一年,各方面都比较严格。

    “我也有些意外。”怀玉笑道,他看李义府那样子肯定是早就知晓了结果。

    老八这个庶子,金榜题名探花郎,这下倒是出息了。

    可以预知前途无量,毕竟武怀玉的儿子,马周的女婿,太子的连襟,就这样的身份,再加上如今还是进士科探花郎,

    不是直接选进秘书省做个校书什么的,外放也起码得是个县令了。    

    毕竟一甲三年才这么三个人。

    “听说朝廷还计划要开武科举?”李义府笑问。

    武怀玉也只是笑笑,武科举跟文科举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他更倾向于加强讲武堂的建设,从军中选一批精锐的低级武官培训,这比起现在想搞的武举更靠谱些。

    当然朝廷现有的一些诸如三卫官制度,本身也是一种军官培训,但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现在的三卫官是要讲出身的,要么高级贵族子弟要么高级官员子弟,一般人根本没机会入选三卫。

    大唐就是个身份的时代,处处讲究出身。

    张行成如今都官至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了,但皇帝都还在宫宴上公然取笑他在隋朝时是流外吏出身。

    武怀玉此前也一样老被人嘲讽是捉钱令史出身。

    就算现在朝廷改革科举制度,不搞公荐那套,全凭考试,但普通人还是考不过那些勋戚世家的,就比如说武八郎,打小名师大儒启蒙,后在长安城南曲江书院读书,

    这曲江书院虽是武氏族学,但武怀玉投入本钱多,请了许多名师大儒,教学严谨,学风较好,

    这种教育资源,哪是一般寒门子弟,甚至是平民子弟能够有的。

    所以科举制度,也只能是尽量给大家一个公平点的机会而已,

    真正最后占尽上风的,还是士族,尤其是山东五姓七家这种顶级门阀士族,人家的资源就是那些军功新贵们都远远不及的。

    所以五姓七家在唐朝越来越强,也是拜这科举制度所赐,他们占有很大优势,大量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甚至不断的出宰相。

    其实就是慢慢垄断科举了。

    这才有了后来黄巢这个落第士子的我花开罢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太平年代,军功贵族是不及这些士族厉害的。

    这顿烧尾宴吃到一半,

    武怀玉便和李义府回了太尉府,

    家里这边已经是敲锣打鼓在庆贺,报喜的小吏正开心的拿赏钱,

    八郎武承远已经换上了一套崭新的袍服,他生母曹十三娘激动的满是泪花,高兴的给儿子戴上了大红花,而他的新婚妻子马七娘也激动的满面红光。

    大家左一个探花郎,右一个探花郎的恭喜,左邻右舍也都来了,

    樊玄符也是大方豪爽,让家丁抬来几箱钱,一直在撒钱,分享喜悦。

    以前都是武怀玉的学生中进士,这回终于轮到武家儿郎中进士了,武承远是第一个中进士的怀玉儿子,却不是武家第一个中进士的,

    他的三叔武怀良那也是进士出身,甚至连武家曾经部曲奴仆之子的武三思、侯三省都也跟武怀玉同科中的进士,虽说之前的进士,跟今年的进士不同,但那也是进士。

    武怀玉拍着承远的肩膀,“好小子,真是光耀我武氏门楣,好样的。”

    那边衙门的人还要迎着他去省部,说是新科进士们一会还有个骑以游街的仪式,明天还有曲江宴呢。

    报喜的小吏笑着道,“幸好探花郎今日没去看榜,今日那金榜前那是人山人海啊,长安多少勋戚贵族豪门,可都派了许多人在榜下守着,就等着按榜捉婿呢。”

    今年新科举,独重进士。

    以往进士科虽然一年一科,但每次也就一二十人,可今年新科举,进士科一次就录取了一百零八人。

    这一百零八进士,也被人笑称为天上一百零八星转世。

    而其它明经等科,这次总共是录取了两百五十二人,称诸科及第,另一张榜题名。

    进士和诸科总共录取了三百六十人,这可都快赶上贞观以来前十六年科举录取的总和了。

    “阿郎,咱们曲江书院今年可是很了得,进士出了五个,明经等诸科及第者十八个。”

    一榜五进士,明经等十八个。

    五子登科啊。

    曲江书院,那是武氏族学,虽然也有一些武氏亲戚子弟附学,但还是以武氏族人子弟为主的。

    这次一榜就中了五个进士,十八个诸科,那就是中了二十三个。

    今年整个录取了一百零八进士,诸科二百五十二个,曲江书院这个中取率就很惊人。

    “长安国子监几千学生呢,也才中了九个进士,”

    国子监是大唐最高学府,他们参加科举的学生数量很多,一榜九进士,其实说来都有些低了。

    若是往年,明经进士诸科,那都是国子监占大头。

    曲江书院这下真是天下闻名了,武家以往被称为爆发户,被归为军功新贵之列,

    可这次一榜五进士,诸科十八及第,可以说是让天下人重新认识武氏家族,能文能武啊。

    喜报连连。

    稍后,又有天使传圣旨。

    天子敕授探花郎武承远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甲三人才有的特殊待遇,无需再经过吏部试,也不用再守选,直接就授官,而且授的还是校书郎这等好职。

    “探花郎才授个正九品上么?”曹三十娘听说后还觉得授的官职低。

    杨慕云在旁边笑道,“十三娘这你就有所不知了,秘书郎品级虽低,但任职要求却高,朝廷秘书省、东宫司经局、弘文馆、崇贤馆,皆有校书郎之职,但除授此职的,可都是要非常之才,

    此官属清官序列,职务清闲,待遇丰厚,升迁快速,前途光明,这可是被公认的文士起家之良选,非贡举高第,或书判超绝,或志行清洁的不轻授。”

    什么叫清要之官,这就是。

    就是拿个七品县令,也换不来这校书郎啊。

    “将来咱家啊,可能又要出个宰相。”杨氏笑着道。

    (本章完)


  (https://www.xvqianqian.com/3153/3153726/11109863.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