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一天入值
也不用担心伯爵府没钱,袁家不管怎么样,总有一个世袭的忠勤伯爵位。
大周朝伯爵的俸禄不算多,但也不算少,不行就让袁家以后的伯爵俸禄抵债。
袁家如果真要把华兰的嫁妆造完,伯爵俸禄要上百年,才能还的上的话,干脆这伯爵爵位,就让自己的大外甥,承袭就得了。
一笔也写不出两个袁字,等华兰生了男孩,那也是袁家的嫡出血脉。
盛长柏如果地位够高的话,操作一下,让大外甥承爵不算多过分的事。
虽然盛长柏一直觉得大周朝武将勋贵地位不高,不如其他朝代的爵位有含金量。
但是这毕竟也算是几百年的金饭碗,什么都不做,就有几百年的富贵。
这是可以传承十代人的富贵,能给大外甥,为什么不给。
钱不钱的无所谓,买个京郊上百倾的地,传承下去,也能保证有这么些收入。
重要的是有个爵位,怎么也不会被微末小官或者是乡绅胥吏给拿捏了。
“二郎,我在袁家过的还可以,你姐夫对我还不错,你和父亲不用这么为我太过劳心。”
华兰宽慰着盛长柏道,袁文绍对华兰是还可以,但也就是还可以而已。
婆媳有冲突的时候,袁文绍还是占自己母亲那边。
毕竟这是以孝治国的大周朝,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情况,还是挺少见的。
这个时候的男人,还是认同,婆媳不合,闹的两不相容之后,就休媳妇的道理。
媳妇休了可以再娶,想换就能换。但是亲娘只有一个,想换个亲娘,那是不可能的。
“大姐姐,这不算什么劳心,如果你受了委屈,我们都不能出头的话,我们父子还有什么面目立足于朝堂。”
盛长柏进入朝堂之后,走的肯定不能是盛紘那样八面玲珑的性子。
局势不同,目标不同,当然就不适合选一种处事风格。
“大娘子,庄姐儿来了。”
女使后面,跟着孩子的奶妈,把孩子给抱过来了。
孩子和女使过来之后,这个问题就不能接着聊了。
盛家给华兰陪嫁的女使,对华兰还比较忠心。
毕竟这些女使的父母兄弟,都还靠着盛家生活。
但是袁家给华兰安排的人,还是忠心于袁家的,哪能当着这些人讨论这个。
看了看外甥女,陪着华兰又闲聊了一会儿,盛长柏就离开了伯爵府。
因为忠勤伯爵府,已经靠近了外城,盛长柏骑马回家,也要好一会儿,还是要早回。
袁家这伯爵府,除了因为规制,比盛宅修的门头大一点。
不管是地理位置,配套环境,还是占地面积,建筑材料,都是远不如盛宅的。
开国时候,太祖赏赐给第一代忠勤伯的内城大宅,早就在袁家参与谋逆的时候,让先帝给罚没了。
就袁家现在住的伯爵府,袁家的家底也买不起,是现在的皇帝,给袁家翻案的时候,看着这一家可怜,赏给这家的。
不怪别的勋贵会觉得忠勤伯落寞,都不带袁家玩。
其他的勋贵的都住在内城,只有袁家快住到城外去了。
二环内对比五环外,别的勋贵看不上袁家也是应该的。
就是二王相争,以邕王、兖王为首的两伙人,狗脑子都要打出来了,也没人来拉拢忠勤伯爵府。
既没权更没钱,没一点能值得让人拉拢的地方。
...
休息了一天,第三天盛长柏,穿戴好了绿色官服,头顶长翅乌纱帽,来到了皇城西北的秘书省。
也是盛长柏进士科及第的原因,被皇帝赐予了绿袍。
要不然以盛长柏的品级,也就只配穿一穿青袍。
报到之后,就被分配到了崇文苑邵文馆。
崇文苑是国家图书馆的统称。
崇文苑包括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谓三馆,秘阁,龙图阁,称之为两阁。
昭文馆掌管收藏经、史、子、集四部及修写校勘等事。
史馆是监修国史的机构。
集贤院负责收藏校勘典籍。
秘阁是皇家收藏,珍惜古籍,书画的地方。
龙图阁是专门收藏太宗御书、文集和有关他的典籍、图画、御用之物的纪念馆。
听一下这个名头,就知道崇文苑,是大周朝,官方最高的学术机构,是一个大佬云集的地方。
昭文馆和史馆由当朝宰相韩大相公兼领。
其他的编撰人员均为朝臣充任,直管和检讨须由京官以上的官员担任。
集贤院等级略逊,主持者也都是大学士、学士、直院、校理等学位极高的官员主持。
当然了里面真正干事的高官其实不多,这些馆阁之职,更多的是大佬的贴职,加官,是一种荣誉称号。
鼎鼎有名的包拯,就一直挂着一个龙图阁直学士的馆职。
盛长柏虽然现在只是从八品,品级不高。
做的也是最低档的校检,不是编修工作。
但是能进馆阁工作,盛长柏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文坛名流”。
刚刚入职,盛长柏就分配了一份工作,校检后汉书的一篇。
说实话,这份图书馆的工作,远没有盛长柏想的那么清闲。
因为在大周朝之前,中原经历了将近百年的动荡乱世。
各种经史典籍,都散落,损毁的厉害。
大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加起来只有一万多卷。
就这个规模,甚至不如盛世之时,一家一族私人图书馆的藏书量。
所以大周建立之后,抢救散失的图书典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
这明显是一个长期工程,开国至今,收集了几十年,还处在一个收集的高峰时期。
集贤苑的一帮子官吏,就是为了收集各种典籍而设的。
这堆人负责的就是寻访,抄写,印刷,各种古代典籍。
这些书,收藏到了国家图书馆,也不是就不用管了。
就轮到了盛长柏这些校书郎,校勘书籍。
在大周朝之前,甚至都没有印刷术,都是手工抄写的书。
经过一个传一个的攥抄,这里面难免混上了一些良莠不齐的人,典籍难免就有不少的谬误。
普通的书错一点没那么重要,但是重要的经史典籍,差一字意思就完全变了。
除了校检这个之外,也要校检思想。
有一些不符合当权者利益的话,该删也是要删的。
盛长柏现在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还不需要考试典籍里面的思想,合适不合适。
就是检查一下错别字,多字少字,为书本增加一些,简单的标点符号,方便阅读。
校勘错别字,凡错字以雌黄颜色涂掉。
别字或多字,以雌黄圈之。
缺字,在字旁添入。
如果行距密集,则用朱砂画圈,然后在上下空纸处标写清楚。
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
有人名、地名等需要细分者,以中间加细点分隔,这就是顿号。
当然了想要校检这些书,也不是盛长柏按着自己记忆随便的改就行了。
像是后汉书,这种流传下来还算比较多的版本,盛长柏就需要,把所有的版本都找出来。
逐字逐句的仔细斟酌,查询各种资料之后,有充实的佐证,依据之后,才可以更改。
在大周朝校书,也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
当然了,严谨是因为盛长柏不是大佬,是大佬的话,盛长柏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校检一些典籍。
甚至可以给科举的经义,论注作疏。
校检的时候,难免的可以夹带一些自己的私货。
那些古代传下来的经史典籍,又没有标点符号。
不好改原版文字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改一改断句。
中文的博大精深,就在一字一字之间,不同的断句,一句话就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意思。
只要科举的时候,考官认同哪方面的解释,哪个说法就是‘显学’。
想要做点大事,争取一点学术圈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现在盛长柏就处于大周学术最高,最权威的地方。
也不好浪费这么好的条件,等工作稳定下来之后,盛长柏就准备自己写本书。
写书,当然是为了传播一些现代的思想,以后想做点事,搞点改革的也容易一点。
校书的事情,不是一件急事,慢慢的来做就行。
盛长柏也不是准备混日子,校书这件事本身,还是挺有意义的。
如果不是大周朝,官方一直矢志不渝的校检,印刷,传播书籍的话。
科举也不可能那么兴盛,也不会从寒门之中,涌现出那么多的人才。
虽然这大周朝的寒门,并没有那么“寒”。
怎么算也是,平民之中的上等人家,起码也要买得起,借得到,由朝廷印刷出来的,做工精美,错漏最少的官版教材。
好多没钱的平民之子,都是读的民间盗印教材,各种传了N手的手抄本。
都不知道会有多少错漏,教材都是错的。
怎么可能能打下好的基础。
在最重视默写的初级(县学,州学)教育中,拿着错版教材,这些人不管再怎么学,也不可能考的进去。
官学这些人都进不去,最简单的拜得名师之路,直接就让这些人自己给堵死了。
其他路,肯定都要比考进官学,更加难走。
寒门也大半出自世家大族的旁枝,经商的富裕人家,乡间的大小地主。
但是大周朝的仕途,总不是像之前朝代,被世家高门完全的垄断。
这已经算是很大的进步,平民的上升渠道,算是真正的打开了。
盛家也是出自寒门,但是盛家也不好说就只是普通平民。
在改朝换代的时候,盛老太爷也是赚下了偌大的家业。
到了盛长柏这一代,三代皆中进士,盛家才成为官宦世家。
如果稍有一点差错,断了考中进士的传承,断掉两代人,盛家就又可以说是寒门了。
寒门站了起来,离平民能站起来,还是有一大段差距的。
平民想要出头,还是很难的,普通的平民,根本就承担不起进学的花费。
还是要先努力赚钱,才有寒门出贵子的可能。
大周朝是优待读书人,但也要读到进士,才能享受到大部分的优待。
县学,州学,甚至太学,一共招收不到多少学生不说,就是招收进去了,也给不了学生,太多的补贴。
供养一个人读书,脱产读书二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还不确定有确切的回报,哪是一个平民之家可以承受的。
多少的‘小康’之家,经过几代的积累,才迈向了小康。
供养一个读书人之后,轻易就让家庭返回赤贫了。
...
第一天上班,盛长柏就胡思乱想了不少的事。
初步想好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先在邵文馆混上几年。
这段时间,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理政,和文坛扬名。
然后就申请外放,到地方上任上一任或者是两任,通判,知州,知府,知军的都可以。
然后就可以,再回到汴梁,在中央发展了。
这就差不多定下了十年规划,等这段时间过去,可以看情况,再规划下一个十年。
胡思乱想的时间过的也挺快,盛长柏把需要的书,给找出来。
没有看上几页书,就到了下衙的时间。
出了宫门,盛长柏也没有等盛紘,一起回家。
带着刚认识的几个同僚,就奔着樊楼去了。
第一天上任,为了以后工作方便,请同事吃喝一顿,盛长柏可以接受。
这算是同事之间的必要交际,哪个时代都会有。
偶尔的话盛长柏没有意见,也就相当于现代去个KTV了。
但大周朝大部分官员,不是偶尔,就是每天的例行活动。
下班之后,聚上一堆人到青楼楚馆吃吃喝喝,举办各种宴席去。
这已经形成一直社会风气,盛长柏这是私人请客,花自己钱。
那些人大部分都是公款吃喝,用朝廷的钱,给自己找花魁,这怎么看都是过分了。
单看大周朝这些朝廷官员,骄奢淫逸的场面的话。
完全看不出来,大周朝现在四面皆敌,四面楚歌的场面。
只能说封建社会的官员生活,实在是太腐朽了。
好几年了,盛长柏都适应不了这样的日子。
大周朝把樊楼这种高级青楼,收归国有还是很有道理的。
要不然朝廷好不容易收上点赋税,都让官员,糟蹋到青楼里面了。
(https://www.xvqianqian.com/3167/3167957/762470208.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