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换赛道的诗仙依旧生猛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元徽看这诗文,直接笑出声来,你魏宣大帝果然还是漏抄诗了。
这可是千古名篇《侠客行》啊,作者名叫李青莲,这不明摆着是诗仙?
一个已经有李二、赵大、老朱等人的时代,再出现什么人物都不用奇怪。
“快,请这位李青莲先生,过府一叙。”
正在洛阳城南市一间酒肆饮酒的李青莲,得知平南将军、邺侯李元徽要见他。
立刻兴奋不已,立马整理了一下装束跟着去了李宅。
李青莲长相清雅俊朗,大概二十多岁的年纪,但整个人看起了并没有那些李元徽预想之中的不羁和洒脱,很像一柄剑,却锋芒内敛。
“见过李将军。”
“青莲兄不必多礼,来,请入座。”
抬起头来,李青莲才仔细打量了一样面前的少年权贵,生的俊秀如锦,玉树临风,坐在那里一点也不像是十几岁的少年。
少年人的英气勃勃和中年人的稳重周密,在眼前这位只有十五岁的平南将军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谢将军。”
李元徽在打量李青莲之外,还有些惊讶,这人的诗文很狂。但就从他进屋之后的表现来看,并未有任何的失礼之处,反而是执礼甚恭。
这是能写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那位诗仙?
不够狂,不够傲啊。
印象之中,感觉这人应该拎着酒囊,晃晃悠悠的走进来,往榻上一卧,然后颐气指使的道:来,给爷脱靴。
不是天子呼来不上船嘛?这我叫一遍就来了?
人设崩塌了啊
很快回过神来的李元徽问道:“这首《侠客行》可是阁下所作?”
李青莲道:“这是在下前段时间游历四方所作。其实本不想让此拙作露外,只是听闻这洛阳投献皆以诗文为贵,不得已才将诗文附上。其实李某不善诗文,倒是让将军见笑了。”
李元徽听了更是有些诧异,策论他看了,很有见地。
跟前段时间,马邑郡丞李药师所上的平边策,有很多相同的见地。
但以目前李青莲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接触到李药师的奏表,所以说大概率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这就让李四更加诧异了。
难道说是那些好诗都被抄的差不多了,换赛道了?
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李兄的策论我看过,很有见地,奈何我现在是平南将军,这番针对高句丽的平边策论却是远水难解近渴,我年后当前往淮南,不知道李兄可有良策助我?”
李元徽决定,还是考校一下,听听到底有几两干货。
李青莲并没有急着说话,而是沉吟了片刻,才开口道:“请问将军,是打算经略淮南,以为根基,还是以淮南为梯,暂居数载。”
李元徽闻言脸色凝重,“请细言之。”
李青莲继续道:“若只是暂居淮南,以将军之能,只需率军剿灭贼寇,刑之以威,那么贼寇不敢停留于将军治下,数年之内,积功便可升迁。若是想要以淮南为根基.”
“但说无妨。”
“淮南处四战之地,接通南北,向南可窥江东,向北可驱颍阴,本不能为基业之所,但天下丧乱在即,将军在淮南。未必不能建功立业。”
“淮南富庶,田亩良多,不过因为朝廷弊政,所以流民四起,盗贼丛生,剿灭不尽.”
“将军督三郡兵事,总揽江淮,当以安民为要务,当效魏武,招募流民屯田”
“一可军资足用,二可使流民安居,三可藏兵于民以防不测。”
说道这里的时候,李青莲的眼神直直望向对面的李元徽。
李元徽的脸上则是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略带微笑,而双目之间,深邃难明。
半晌,李青莲才低头道:“李某失礼了,请将军海涵。”
李元徽则非常严肃的问道,“李先生为何觉得,天下丧乱在即?”
李青莲道:“圣人无故易储,又让诸皇子为州牧,必生祸乱。且天下黎庶早已苦不堪言,圣人以旧日威德尚且勉强镇压,若天下必乱。”
李元徽没想到,两人第一次见面,就直接开门见山到这种程度。
这不写诗了,换了赛道的诗仙,居然能有这番见地,不说是一流的战略眼光,但最起码也算是难得的人才。
“先生是陇西李氏,哪一房?”
“姑藏房。”
“哦?想不到我与先生居然同宗同族”
两人一叙宗谱,居然是同出姑藏房,还是同一远祖。
“我幕府之中,尚缺一记室参军,不知青莲兄可否屈尊暂任?”
“多谢将军赏识,李某不胜感激,原为将军驱驰。”
一番考校之后,李元徽也是大着胆子将这李青莲收入幕府之中为记室参军。
也就是他当初给慕容颌干的活。
其实这风险还是很大的,毕竟李青莲这些话,已经有些不臣之意了。
但这些想法,跟李元徽还真就不谋而合。
李四原本的打算是回到淮南之后,首先做的就是剿灭流寇,而后广修坞堡,编户齐民,分兵驻扎。
并且修建完整的烽燧系统,以统一应对流寇,并且安抚流民屯田。
现在江淮一带撂荒的土地多的是,有的地方甚至上百里都没有人烟。百姓因为交不起税赋和躲避沉重的徭役而四处流散。
作为平南将军完全可以把这些荒地直接用作军屯,而后招募流民耕种,搞屯田。
屯田制的本来是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在西汉时期首开。
汉文帝时的晁错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时赵充国建议“屯田”于边防,其本质是为了解决边境地区军粮运输不易,使边军可以自行解决一部分或大部分军粮问题,从而达到减少国家财政压力。
但应该注意到的是直至东汉末年为止,屯田制都不作为一种基本制度存在。
在曹操迎奉汉献帝之后,羽林监枣祗谏言曹操采取屯田制。
枣祗建议采取屯田制的原因是当时汉末各路军阀都是忙于征战,带兵打仗或许颇有能力,但在经济和农业管理上则都是一塌糊涂。
加之东汉末年多有天灾兵祸,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皆以停顿,军粮不足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各路军阀。
比如作用冀州的袁绍因缺粮,其麾下军队只能吃桑葚,控制淮南的袁术只能让军队去吃河蚌,要知道这两个地方,在汉末乃至于现在的大燕,都是富庶之地。
富庶之地都这样,那穷地方咋办的?
凉拌是不行了,风干呗
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打仗打什么,打资源,打粮食呗。
没什么比让人吃上饭,更重要的事了。
(本章完)
(https://www.xvqianqian.com/3264/3264229/11111022.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