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史前及夏商周等历史梳理
很多读者可能要发出这样的提问,喂!老兄!你说够了吗?你不能因为一个大冰河期、一个小冰期、一个三星堆,就这样推测世界历史和东亚历史吧?按照你的说法,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悠久和优秀?......。
当然,肯定还有比这些问题更加难听的问题。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顺利阅读本文,我们有必要先回答这些问题,以消除部分困惑。由于近两百多年来西方控制了这个世界文化和教育的话语权和操控权,因此东西方主流社会都认为,埃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随后西方文明通过中东、西域等地区影响东亚地区,并形成黄河流域文明即华夏文明。同时,西方人认为西方世界的白种人比东方世界的黄种人更优秀。而支撑这个观点的强大历史证据是西方创造了金字塔、神庙等伟大建筑和灿烂文化,但是东亚地区没有这样的建筑和文化。
其实,我们已经从超智人创造论、冰河期东南亚人类文明中心论、冰河期变暖期人类大迁徙等阐述了东亚大陆比欧洲大陆更早形成文明,因此东亚文明比西方文明发展历史更加悠久,更加系统和完备。
最近的重大历史发现,也证明了我们上述观点,近期考古发现了印尼爪哇岛巴东山金字塔,该金字塔高136米,在建造方式和规模上与埃及金字塔如出一辙,根据该金字塔表面石材腐蚀和风化程度,科学家认为该金字塔比埃及金字塔早建了至少1万年,这说明东南亚古文化圈比地中海文化圈历史更加悠久。在不考虑超智人对人类影响的情况下,在冰河期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地区属于非常寒冷和干旱的寒带地区,这些地区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在冰河期这些地区几乎都是无人区。冰河期变暖,人类大迁徙之后,中海地区和欧洲地区才开始有较为频繁的人类活动。
近期西方考古界在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等地区发现7000多年以前人类遗址,有古人居住过的洞穴、地道和地下城市,发现大量墓葬和地道里整齐堆放的骸骨,根据科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测定和研究,这些墓葬和丧葬方式类似于萨满教的典型葬法,还有东南亚盛行的二次葬,这些骸骨基本上都属于黄种人的骸骨。这些地道和地下城的建造方式,与中国中原地区、陕西地区的窑洞村寨、大规模地道和地下城市的修建方式一模一样,因此人类学家认为欧洲地区出现的黄种人文化遗址,是从东亚黄河流域地区迁徙到欧洲的定居的黄种人民族留下的,由于当时欧洲仍然非常寒冷和干旱,因此他们只能挖掘窑洞、地道和地下城居住。
同时,人类学家认为新疆地区坎儿井等地下建筑也是这群向西迁徙的黄种人修建的。这些历史发现和科学研究表明,黄种人是欧洲大陆早期居民,黄种人与欧洲大陆更早的居民融合成了现代的欧洲人即欧洲白种人,世界上不存在纯种的白人,因此种族优越论是一个伪命题,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优越不优越还要靠智慧和拼搏,想成为赢家只能靠实力打败对手,在人类之间残酷竞争中,人类的基因、相貌和本能不可能起决定作用。
言归正传,人类历史给我们的基本常识是:自私自利可以让一个人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也可以让一个小家庭获得温饱,可以求得一时平安。但是,只有大公无私的圣人品行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有超越个体的利益,脱离狭隘思维和自然束缚,具有大爱的无私者,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些只会抱着自私自利不放,思维狭隘,在自然力量面前瑟瑟发抖的人群和民族,他们必然被无情淘汰,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
感谢命运,经历小冰河期的社会动荡之后,上天让中华民族早早摆脱了自私自利的邪恶陷阱,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入了无私、豁达和博爱的自由世界。
按照中国传统历史观念,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至少有两个典型版本,第一版,认为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第二版认为三皇是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三皇时代是为了解释人类生命及文明起源问题,东亚古人在人类远古历史记忆的基础上编造的历史时代。东亚古人认为,人类被母神女娲创造出来,人类被创造后,人类马上进入意识和思想尚未发育健全的混沌时代。
随后,人类父神伏羲对人类进行思想启蒙教育,他教会人类认识自我、环境和世界的基本方法,并且开创《易经》学说,教导人类“阴阳聚合生万物”的理论。《易经》的基本理论是“天地本虚无,幽玄微妙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万物”,也就是说宇宙万物本来虚无,但是在冥冥幽暗中深藏萌发滋生的太极。太极即在神秘力量的作用下生成两仪即阴阳,阴阳是两种构成事物的最基本的因子。两仪生成四象,即阴阳在神秘力量的作用下演变出四种事物存在的大环境和条件。四象生八卦,即四象在神秘力量的作用下演变出八种事物的基本类型。八卦衍万物,即通过八卦不断聚合和叠加生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伏羲之后,很多学问大家在八卦的基础上,演变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基本因果演变模式。伏羲创立阴阳理论,成为中国哲学、预测学、策略学、兵法、管理学、社会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
神农氏是教导人类发展农业及医学的祖师,他帮助人类认识动植物资源,解决了人类吃饭及健康等问题。
有巢氏是教导人类选择居住地,建造住房和村落的祖师,他教会人类选择生存及发展基地,建造住房和村落,教导人类组建和管理家庭、村庄、部落和氏族社会的基本方法。
燧人氏是教导人类如何使用火的祖师,并将制造燃料、生火、保留火种、建造火炉、制作熟食、烧制陶瓷、冶炼金属、火工制造等技术传授给人类。
当然,人类祖师肯定不止三位,他们肯定很多,否则人类的意识、知识、思想、智慧、技能等方面不可能如此完备和高明。
人类经过祖师们教导和开化之后,进入五帝时代,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华夏族的人文始祖,华夏族是三皇的嫡系后裔,因此伏羲是华夏族的父神,女娲是华夏族的母神。这样华夏族的前生今生就交代清楚了,当然写这些历史的大家们,他们不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历史的真相和真理才书写历史,他们只为朝廷为自己的饭碗和荣华富贵而写。
按照本文的分析和结论,夏朝应该从黄帝称帝时开始算起,但是有历代史学家不想让后人过于关注黄帝的历史,因此他们将华夏族的“五帝”时代归入一个意识混沌、文明初开、具有神话色彩的时代,而将以黄帝异姓的华夏族帝王,视为开朝帝王即夏、商、周等朝代。
由于,华夏族离开陕北地区进入四川地区刚刚立足时,正是小冰河期最寒冷和干旱的时期,北方的气候环境仍然非常恶劣。因此,华夏族及其帝王和朝廷仍然在四川地区生息和发展。
黄帝之后的颛顼、帝喾等两位帝王的工作主要是安抚民众、发展生产、繁荣商贸、巩固国防等。
也许到了帝尧时代,小冰河期才是开始结束,地球气候开始变暖、湿润和多雨,此时应该是距今4100年左右。因为气候及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农业及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帝尧派出多路先遣军和垦荒团,向北到“幽都”定居;向南到“南交”定居;向西到“西土昧谷”定居;向东到“日出”之地定居。同时,加强国家本土的治理及生产发展。
为了完成国家本土的治理及生产发展。帝尧派遣族亲重臣鯀,去治理国土水患,并教化国民发展农业生产。但是直到帝尧去世,帝舜当朝,鯀也没能将国家的水患治理好,更不用说发展生产了。因为鯀无能,耽误国家大事,帝舜将鯀治罪杀死。然后,帝舜朝廷举荐和任命鯀的嫡子禹即大禹,去完成他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当然防御外族入侵,拓展疆域也是大禹的任务。
在《史记.夏本纪》中,大禹治水的主要地区是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等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和江苏等地区,而且大禹的治水足迹涉及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直到中国南海的广袤地区,大禹划定中国大州及地理疆域的第一人。在那个人口稀少,技术能力和装备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大禹要带领一群衣不蔽体、赤手空拳的古人,治理如此广袤无垠、滔滔洪水的沼泽荒芜之地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只有回到华夏族那个时候的生存和发展的处境四川及其周边地区,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在大禹走马上任的时候,经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等四代帝王治理,四川地区已经成为华夏族的立国基础,而且华夏族的人口获得了爆炸式增长,人口分流成为华夏朝廷减轻压力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因此大禹成为带领一部分华夏族去四川之外的地区发展。
“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是人口分流的官方表述,当然向外发展也能为国家开疆扩土,增加国家的税赋收入。大禹应该比他父亲更清楚华夏朝廷的目的。为了有顺利完成华夏朝廷的任务,大禹只能带领他负责管理的华夏部族,通过西陵峡地区,进入广袤的江汉平原即今湖北地区即楚地去寻找机会!
江汉平原地区地势低洼,从古至今都是长江水患的重灾区。由于小冰河期结束,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暴雨频繁,长江水位暴涨,江汉平原及其周边低洼地区变成汪洋和沼泽之地。这里本来是神农氏及炎帝的地盘,但是水患猖獗,神农族和炎帝族已经大部分撤退到长江以南地区或者地势较高的地区,此时这个地区人口非常稀少。
由于多年季节性的水灾,让大禹的团队,掌握了楚地的淹没区及淹没水位,以及洪泛区和内涝区等不同程度的水患地区。掌握这些情况后,大禹带领族人,在神农族和炎帝族丢弃的土地上,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
在没有水淹的土地上禹族直接开荒造田,引水灌溉,种植水稻,这直接解决了禹族及治水团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同时,大禹团队首先治理内涝区,在内涝区开沟引洪,保证发洪水时不在内涝。因此,这些地区治理过后,马上变成良田。洪泛区是由于河堤过低而造成水患区域,这些地区只要加高河堤,修建排洪渠,就可以防止水患,因此,这些临江地区很快得到大禹团队的治理。随着农田的增多,劳动力不足,大禹团队开始招募神农族和炎帝族的流民种植这些已经治理好的农田。最终,大禹治水团队通过考察山川地形,疏通河道或重新规划及开挖河道,将江水的淹没区减少到最小,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这样循环滚动操作下来,大禹集团的控制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多,而且出产的粮食、牲畜和物资也越来越多,这些土产不仅满足了大禹集团需求,同时还给华夏朝廷交纳了税赋。
楚地开发成功并取得成套经验后,大禹集团继续如法炮制地,他们治理和开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江淮及江南地区,此时大禹集团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华夏朝廷!
枝强干弱必然造成大树倾覆,为了避免华夏朝廷与大禹集团的分裂和战争,帝舜将华夏帝位禅让给大禹,即帝禹。
帝禹仁慈厚道,虽然帝舜是他的杀父仇人,但是大禹放过了帝舜,让他去南方巡游。帝舜携带亲信及卫队南渡长江,过洞庭湖,沿湘江逆流南上,到桂林,顺漓江南下,到漓江与郁江的交汇地苍梧,并驾崩于苍梧之野。帝舜去世后,随从将他返回,并葬于江南九疑即零陵。
帝舜是华夏族到蜀地后的第八代嫡系后裔,他从小耳闻目睹蜀地民风及浓厚的古越文化,因此他已经完全认同古越文化,认为自己就是古越人,因为他至少有一半纯正的古越人血统,他去南方就是想寻找华夏民族的根源。也许他已经如愿以偿,他安详而满足地离开了这个充满纷争而残酷的世界!
大禹接管华夏江山后,继续进行治水、扩大地区、发展生产、完善国家统治等工作。大禹接管天下十年后,他在向东巡狩江南地区,在今浙江会稽山驾崩。
大禹去世后,大禹儿子启,被诸侯推荐为帝,由于大禹姓夏后,因此,史称其为夏后帝启,国号为夏,史称夏朝。从此开启中国“家天下”模式的帝位宗法继承制度。
启称帝后,有诸侯造反,启领兵亲征,平定叛乱。随后帝启继承父业,继续向北方扩张,兼并其他民族,将河西走廊、秦川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等纳入夏朝的统治范围。
家天下模式的宗法制度从一开始决定了它的宿命,即开朝帝王通过艰难奋斗而得天下,因此前几代帝王深知珍惜国家,以及国家基础即人民。但是王朝末期几代帝王往往生活奢靡,腐败无能,挥霍财力,残害百姓,从而导致王朝覆灭!
距今3600多年前,由于夏后帝桀施行暴政,荒淫无度,导致诸侯昆吾氏起兵作乱。殷契嫡系后裔汤,兴师率领诸侯联军讨伐昆吾。平定叛乱后,汤率军讨伐夏桀。夏朝覆灭后,天下诸侯推举汤为帝。由于四川和长江流域地区是夏朝的根据地,华夏族文化根基雄厚,因此为了减少华夏文化的影响,建立属于自己的统治根据,汤率领部属和本族移居黄河中下游地区,并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濮阳市淇县,国号商殷,史称商朝。
由于夏朝主要活动区域在四川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按照夏朝传统的地理概念,考古学家肯定不可能在黄河流域地区找到夏朝的历史证据。
商朝是第一个以黄河中下游平原即中原为统治中心的中华帝国。商朝的国民主要包括渔猎民族东夷人,以及从江淮及江南地区北迁而来的古越族和华夏族。
经过夏朝五六百年对母系氏族社会和宗教制度的改革,中华各族人民已经养成了顺应大自然、认命、豁达、务实、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建立了“神必善,魔必恶,神魔不容,敬神敬人,不敬魔鬼”的神灵宗教观念,建立了“生则有,死则无”、“只要一时乐,不求万世宁”、“今生黯然辛苦渡,胜过地府万世眠”等积极生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基本上摆脱了宗教神权对思想和精神的控制。
历史学家通过读殷墟甲骨文占卜祭祀文的破解得知,商朝人在祈求大自然恩赐,以及举行战争、王侯丧葬等重大祭祀时,热衷于人祭,这些祭文涉及的人祭数量超过万人!这说明,商朝的原始宗教即萨满教恢复严重,母系社会神权仍然统治着商朝人的精神世界。
在商朝母系氏族社会的制度和习俗,逐步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制度和习俗过度,在国家体制中全面杜绝“神权干政”现象,全面废除女权专享专利制度,废除辟的统治者方式,推行男权方式的帝、王、侯、公、君、卿等封建等级统治制度及体系,在古越族中“王wang”是看、望wang的意思,因此“王”的原意是监察官和总督;在古越语中“君jun”与“金jin”近音同义,因此君的本意是“高贵的执法者”。这些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1027年,商朝末代帝王纣昏庸腐败、残害忠良,引起天下大乱,居于秦川渭泾地区华夏族首领姬发率领部族军队,联合天下诸侯,攻陷殷商都城朝歌,消灭纣王及其朝廷,此时周朝正好运行了573年。
商殷覆灭后,天下诸侯拥戴姬发为天子,随后姬发在秦川丰镐定都称王,并将京畿及王土之外的国家土地分封给姬姓王族诸侯,以及异姓贵族诸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
周朝时,朝廷非常重视华夏民族的文化建设,但是由于周朝的知识精英们对华夏民族的早期历史知之甚少,加上当时中国各族分化严重、缺乏相互认同,民族之间冲突频繁、相互仇恨,因此周朝的民族观念变得非常狭隘,他们将秦川地区及中原地区视为华夏民族的祖宗之地,必须独享和坚守。而祖地之外都是异族,居住在华夏祖地北部的是北狄;在华夏祖地南部的是南蛮;在华夏祖地西部的是西戎;在华夏祖地东部的是东夷。周朝的民族政策是同化异族,让异族改宗成为华夏族,否则就是冒犯和挑战华夏,必须受到讨伐和征服。这种观念和做法必然导致周朝天下各阶层矛盾深重、冲突不断,社会长期处于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相互仇恨的高危状态。
根据《史记》等史书记载,周朝对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部落、诸侯国、方国等影响力非常有限,周朝对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统治非常虚弱,最终沦为强势诸侯国操控的傀儡,朝廷长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历史记载,周朝的贵族和华夏族的生产方式为农耕和游牧,他们有时河流地区耕种土地,有时在大漠草原过着游牧生活,由此可见周朝中下层人民并不关心朝廷,他们只想过好生活。
周朝中后期,中国之地进入战国时期,此时周朝完全失去对国家控制,对社会影响,中国之地陷入诸侯相互攻伐的大混乱、大灾难之中。
此时,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不可尽数的诸侯国和地方小国,在长江流域地区也出现蜀国、楚国、吴国和越国等挑战中原王权的南方大国。
在这个中华帝国全面进入大混乱前夕,中国出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认为社会的争斗及混乱是由于缺乏“弃恶扬善”的道德教化及规范,缺少规范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规章和法律,因此,孔子提倡恢复周礼(即道德教化及规范的周朝模式),恢复周朝正统(即由周朝立法、司法和执法,平息社会斗争及混乱)。孔子的主张非常善良和正确,但是当时的国家已经形如朽木,它如何能承受孔夫子的精雕细刻?!因此,孔子一生饱受挫折、颠沛流离,虽然终生为儒,桃李天下,但是只能贫居市井,惨淡营生!
孔子一生思考礼仪教化、伦理法度,终生修行道德,实践自己主张。他为人谦虚,勤奋好心,他曾经长途跋涉到楚国拜访曾经担任过周朝史官的老子,向他请教周礼,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老子的意思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遗失,周礼的精神、内容和形式已经无法考证,目前我们知道周礼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老子的深意是让孔子根据社会和国家真实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礼仪教化等,不要被古法困惑。
孔子晚年潜心著书立说,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伟大贡献在于,他旗帜鲜明地全面否定母系宗法制度,孔子倡导仁义,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等人权道德观,孔子是中国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确立父系宗法制度,确立男权优于女权,男女搭配协作,建立基于爱民和法制原则帝王统治体系,全面解放社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他宣扬和实践仁义、廉耻、忠君、孝道、伦理、次序和博爱等道德观念和社会制度,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他提倡发展全民教育,强调“有教无类”,打破统治阶级和贵族对知识、思想和文化的全面垄断,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他创立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为贵,君为轻”,强调人民是国家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唯一基础和力量,国家必须满足人民在生存、保障、参与和自由等方面基本需求,民本思想为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管理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宣扬和平发展,反对战争和掠夺,为中华民族避免和减少战争提供了思想力量。
同时孔子是第一个淡化和否定鬼神观念的圣人,孔子一生强调和实践“事在人为,天道酬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正确人生观,反对求神保佑及恩赐,反对消极等待、懈怠懒惰、不劳而获,鼓舞坚守本心,敢为先、敢担当,勤奋刻苦,多劳多得,不求人,不求天。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里,社会矛盾激烈,浮躁不安,各地充满混乱,但是恶劣生存环境,已经严峻生活压力反而激发起人们对社会灾难原因,以及奋发图强,拯救天下的深入思考。因此,在年代里,不仅产生了孔子这样伟大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还诞生了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和军事家。这些大家共同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脱离人类原始文明母体即远古东南亚文明的人类伟大文明,从此,中华文明渐渐稳步走向繁荣和成熟。在往后专门论述人类思想及文明的章节里,我们将继续讨论中华文明。
公元前222年,立国于秦川地区渭水河畔的秦国,在征服韩、赵、魏、燕、齐等中原强国,以及楚、吴、越等长江流域地区的强国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统一的集权制大帝国即秦国,史称秦朝。
秦朝废除商朝以来的国家执行的建立在父氏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王侯分封制,建立父氏宗法中央集权的皇帝制统治体系,皇帝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设朝廷管理国家大事及地方事务。推行郡县制,根据山川和地形阻隔的状况,以及文化属性及特征,将国家分为若干郡即地方行政区域,郡设若干县,郡县长官均有朝廷委任、考核和任免。为了提高国家运行效率,推行国家标准化体系,第一,“焚书坑儒”,强制推行文化改革,全面废除和封禁与国家价值观、思想、文化和法律相抵触的书籍、思想、文化及习俗,建立秦朝思想及文化体系;第二,统一文字,废除各地方的俗字俗文;统一道路及驿站建设和运行标准,保证帝国内部信息、物资和人员的高效流通;建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的作业标准和生产规程,全面提高生产部门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奖罚分明、法度森严、系统严谨的法律统治体系,建立朝廷及地方衙门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朝廷和衙门的运行、考核、任免和奖罚。
秦朝建立的国家制度及统治文化,成为中国历朝历代设立国家制度和统治国家的文化基础和重要范本。
秦国是秦朝的根基,秦国兴起于西周初年即公元前1027年左右,秦国于公元前246年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在建立秦朝之前,秦国在秦川、河西走廊、松潘高原和四川等地区已经发展了781年,这些地区是华夏族、巴族、氐族、羌族等多民族杂居地区,从秦国生产方式和人民生活习惯分析,秦国的主体民族是氐族,其次是华夏族和羌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而且在西域、中亚、中东等西方世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目前印度、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的很多民族仍然成为中国为qin、chin、china、zhina等,这些读音都是他们对秦国的称呼。而且中国很多北方游牧民族也自称秦qin,如东晋时代,氐族首领苻坚建立的国家就称秦国即前秦,因为氐族曾经是秦国的主要民族,在他们心里秦国才是他们的祖国,继苻坚之后羌人建立国家也称秦国后秦,羌人和氐人对秦朝的感情都很深,但是华夏族建立的国家从来不会称秦,因为华夏族认为秦人不是纯净的华夏族;唐宋时期的契丹qidan(鲜卑族的分支),qidan快读就是qin。根据诸多因素推断,秦qin应该是从古越族军队官职特勤teqin即“佩刀王子将军”的名号演变而来,而且秦国的贵族像氐族人一样完整的保留着古越族的文化和习俗。由于秦国在民族、文化和习俗等方面特点,使得秦国能够稳健和自如地统治该地区几百年,并积累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公元前206年,仅仅维持16年的统治后,秦朝在凶猛的农民起义战争中轰然覆灭。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农民起义领袖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国家政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刘邦集团战胜项羽集团,获得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等广大地区的统治权,刘邦参照秦朝的体制及法律制度,建立汉朝,开创中华第二个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帝国。
汉朝是第一个将孔子的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正统思想,并根据儒家思想的精神和要义,建立国家的文化基础、礼仪制度、教育体系、道德规范、民间公约等,为中国成为世界礼仪之邦奠定基础。
汉朝经历了西汉、新朝、东汉等统治过程,期间经历426年。公元220年,汉朝在农民起义的社会大混战、大分裂中灭亡。
经过426年的风风火火而漫长的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诞生了一个以华夏族为基础,融合了东夷族、古越族、羌族、氐族、苗族、瑶族等古老民族的新民族——汉族,之后汉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坚实基础。虽然汉朝灭亡了,但是汉朝是第一次给予中国人国家意识、自豪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朝廷,因此汉朝之后中国人都自称汉族,当然汉族之外的民族也称呼中国人为汉人或者汉族。
汉朝是世界上第一个全体国民都具有强烈国家及民族意识的大帝国,也是第一个推行道德教化治理和法制的文明国家。汉朝培养了国家及民族的精英阶层和中坚力量,精英分子们不仅具有“为民请命”、“为国捐躯”、“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优秀品德,而且他们具有管理国家及防御外敌的知识、本领和能力。汉朝这套培养、储备、启用和重用人才的制度和操作系统,以及汉朝的法律体系,成为汉朝之后历代朝廷管理国家的蓝本和依据。
同时汉朝是世界第一个用国家法律制度推行父系社会制度的国家,汉朝法律规定父系继承权、宗族谱系姓氏制度,从此中国人有了汉字方式的姓名,有了族谱和家族祠堂等父系社会的独特文化标记,汉朝对中华文明起到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
(https://www.xvqianqian.com/3395/3395509/51641340.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