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甄嬛传74
如果说之前惠妃在皇帝跟前挑拨离间了文人一番,那么如今太医们的回话,则更加让皇帝认识到了缠足的坏处:伤害女子身体,让妇人生产艰难,也让朝廷少了人口。
光是这两点,已经足够让皇帝下旨给那些所谓文人一点颜色了。
于是,在大朝会上,皇帝将太医院认证过的消息分发给朝臣们看,然后直接下旨废除缠足,甚至言明,若是家中有缠足之人,则不需参加科举,更加不需入仕。
这一道旨意自然在满朝文武当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以张廷玉为首的汉臣极力反对,而宗室和武将们则极力拥护皇帝旨意,反正他们家是没有小脚女人的,而且武将们大多是在旗之人,想要入仕的法子多得是,根本不用指望科举。
前朝有各种消息传来后宫,惠妃一听就忍不住落泪,她也不知道自己心里到底是个什么想法,只是听见皇帝下达了那份圣旨,先是激动万分喜极而泣,可后来慢慢的,叶答应都找上门来了,她反而越哭越伤心。
叶答应看惠妃哭得伤心,只是略微坐了坐就赶紧告辞,出门行走在长长的长街里,看着两边高高的几乎能遮住太阳的朱红高墙,慢慢的露出了一个越来越深的笑容。
第二日,仪欣直接召见所有在京城的外命妇和宗室福晋们,表达了自己要支持皇帝废除缠足的支持态度,又将自己先前请进宫来缠了足的姑娘展示了一番她那一双备受男人赞誉的“三寸金莲”。
该如何形容呢?
若是还有裹脚布裹着,大家也只觉得这一双脚已经不是骨肉组成的血肉,而是一双能用来给木头开孔的锥子了。
等到褪去长长的裹脚布,这白嫩的双脚丑陋得简直不堪入目!
大家根本看不到脚背,脚踝正面往下一点,直接就是一个高高的隆起,脚上的大拇指已经折向脚底板,食指也只能看到一点,只有中指还算完整,另外一边的两个脚趾也都不见了。
等翻转到脚底板来看时,众人只看见脚后跟前头有一处缝隙,刚刚在正面没看到的脚趾全都蜷缩在缝隙的另一边。
宗室福晋们不是正经满人,那至少也是汉军旗,横竖就没见过裹脚的,此时已经有几个年轻一点的媳妇实在是忍不住告罪出门呕吐去了。
等大家收拾好了心情,仪欣肃容开口道:“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圣人德被四方,也从未说过将女子排除在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女子,也是陛下臣民,今日皇上昭告天下废除缠足陋习,本宫自当辅佐皇上,监督天下女子执行。”
“本宫希望你们回去之后,将今日所见好生跟你们家中大小男人讲清楚,说明白。相信皇上的脾性你们家中的男人都十分清楚,莫要因为一时性差踏错,坏了家中子孙的前程。”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女人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就反对皇帝那道圣旨了,甚至她们自己很多人,本就恨不得女人能自由一点,更加自由一点。
皇帝听说仪欣为命妇和宗室福晋们展示了一番三寸金莲到底是什么模样,也动了心思叫朝臣们看看,他们当中自己写过一些艳词称赞的“美”。
于是那位才被女人们看了双脚的青楼女子,谢绝了皇帝遮掩全身,只露出双脚的提议,直接来到群臣面前,当着朝臣们的面儿,先是退下一双精美的三寸小鞋,再脱去一双小心思颇多的精美绣袜,最后一圈又一圈地脱下长长的裹脚布,将自己所有的丑陋,和男人们的不堪,完完整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那姑娘娇娇柔柔轻轻笑笑地说起这一双被诸多大人们喜爱的三寸金莲到底是一步步养成如今这个模样的,说着说着,她便笑着留下了眼泪,看得张廷玉都实在不忍,直接向皇帝跪地认错,也打断了姑娘接下来更多的控诉。
随着张廷玉的跪下请罪,越来越多的汉臣也跪地认错,不再阻挠皇帝这道圣旨的下发,但他们认为但凡家里有缠足之人就不让科举入仕,有些过了。
皇帝高坐龙椅之上,只是说道:“那日惠妃伏地问朕,天下女子到底是不是朕的子民,朕一时竟然难以回答于她。”
“今日,朕便通令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张廷玉等人又提出了一个疑问:“若是已经入仕之人,家中有人缠足,该如何对待?”
皇帝直接答道:“四十以下,所有缠足之人必须放足,年过四十之人可不用放足,但朕只此一点怜悯。”
明白了,已经入仕的官员必须给家中妻妾以及女儿孙女们放足,如若不然,就只能回老家去了。
民间酸儒自然反对激烈,可反对他们更加激烈的,正是绝大部分想要一双正常双脚的女性,和数量更加庞大的农民群体。
仪欣动用中宫笺表,将缠足的危险和危害公告天下,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连广西和云贵之地的深山老林子里的人,也知道缠足会让女孩儿脚骨折断,从而危害骨骼生长,将来会让女子生产越发困难。
这天底下本就男多女少,甚至许多人一辈子也娶不上媳妇,而那些个富贵人家还要蓄奴纳妾,让稍微贫困一点的人家,更加娶不上媳妇了。
懂得了这些个道理,哪怕缠足跟许多贫民之家不相干,他们也开始纷纷支持皇帝的旨意。
血滴子可不是吃素的,如今发展壮大到直接代替皇帝监察天下的地步,所以有血滴子的相助,这废除缠足的事儿,虽然历经波折,但在年底的时候,该放足的都已经放了足,原本想要缠足或者刚刚缠足的孩子,都已经解放,皇帝收到了血滴子进献上来的万民伞,只觉得痛快至极!
因为仪欣出过力,皇帝也提到过惠妃和叶答应,所以民间都觉得皇帝的后妃也颇为贤德,皇帝自然就是个大大的明君了。
沈家因为惠妃的作为虽然一开始饱受文人攻讦,但在民间的风评十分好,又因为惠妃进言提议晋为贵妃,沈家姻亲莫不荣耀。
只是,没了那个贵妃的位子,熹妃看惠贵妃不喜,过后对敬贵妃就更加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了。
(https://www.xvqianqian.com/3482/3482848/11110942.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