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宁可舍身,也要取义”的道
李白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参加科举,但人生中总有失意的时候,所以他很欣赏王阳明对待逆境的态度。
杜甫有在去年尝试科举,结果落第。好在那时候光幕出现,他们都有了和原历史不一样的发展。
孟浩然、高适就更不用说了,二人也是同样拥有落第的经历。对光幕上王阳明在几年之后考中进士,为他高兴。
“年纪轻轻啊,才二十多岁,不着急。”
“是嘛,多考几次就行了。”
二人自嘲,另一边的李泌倒是没有什么实感。
李泌其人,少年天才,在几岁的时候便得到了陛下的召见,还颇得当朝宰相张九龄的喜爱。
……
朱厚照问大臣龙场在哪儿里?
王阳明为什么要去龙场?
臣子们心想:那么远的地方,一看就是被贬过去的啊。
你的锅……
“好远的地方,从北直接到南边去了。”
王阳明在贬去龙场往南边去时,曾和湛甘泉见过面,二人再见聊得颇深。
湛若水想着去年自己还在担忧好友到遥远偏僻的地方去,身体能否承受住。如今从光幕上得知了好友的未来,也为此兴奋。
“那可是被光幕印证的圣人啊。”
“五溺。”王阳明边看边念出光幕上的五溺的内容,“哈哈哈,甘泉兄的文笔还是如此细腻。”
“短短五句话,当真是概括了我的青少年。”
……
【青少年时期的王阳明生活在弘治帝当政时,彼时天下小康,百姓富庶,弘治帝时期在史书上被称为“弘治中兴”。
弘治18年,弘治帝轰然驾崩,15岁的太子朱厚照登基,改年正德。
关于正德皇帝朱厚照的评价,历来复杂。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他专宠宦官,沉迷玩乐的记载。
35岁的王阳明被卷进了政治旋涡中,他毅然决然选择去殉自己心中认定的正义。
“宁可舍身,也要取义。”
因言获罪,遭到了当朝宦官集团的迫害,被革去兵部的职位。
艰难熬过朝廷的四十廷杖酷刑,被投进锦衣卫诏狱中。死里逃生后,踏上了漫步遥远的贬谪流放之路。
在江上遇到追杀的刺客,投江留下绝命词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天下小康”“百姓富庶”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弘治帝是什么圣明君主……>
<哈哈哈,我也想吐槽这个,弘治中心是被文官集团吹出来的,为什么吹他?因为他就是个傀儡,看上去勤政,结果他把自己爹明宪宗留下的好多东西败完了。 >
<纵容自己皇后一家,自己沉迷仙家之术,他也吃丹药,后期大兴土木建道观。>
<说实话对他就一个印象,皇帝里面的一生一世一双人,爱老婆[捂脸] >
<有个说法是朱厚照就是想摆脱他爹的命运,不想和他爹一样被人当做文官的傀儡,所以后头干脆被弄死了。>
<正德帝近几年看评价真的变了好多,以前都说是昏君,什么豹房、沉迷女色、经常乱来、爱跑出皇宫、还去和蒙古小王子打过仗…… >
<我还挺喜欢他的哈哈哈,受某败家子小说的影响,一直觉得正德帝有点可爱。>
<王阳明的做法我相信他是真的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道,其他的文官暂时不评价。>
<是真的命大,首先四十廷杖就不是一般人能熬过去的,其次进了锦衣卫诏狱还能出来的人就更少了,最后遇到刺客投江的举动也是在赌命。>
<历经了磨难啊。>
<这些都是成圣人的一部分。>
[明正德帝朱厚照:不许说父皇!]
[明嘉靖帝朱厚熜:光幕这话也没错,伯父对文官们太好了。]
[宋庆历元年范仲淹:“宁可舍身,也要取义”此等做法令人佩服。]
[唐玄宗李隆基:弘治帝纵容皇后一家的行为算什么明君。]
[武周太平公主:某些人连自己的妻儿都杀,呵自是不懂。]
[明洪武帝朱元璋:能从诏狱里出来,确实是有些本事。]
……
唐太宗李世民和房玄龄等人闲聊,“弘治中兴?”
“真要做到天下小康,百姓富庶何其难得。”
“但观这弘治帝的所为,并不能让人信服他能做到。”
李世民默默再讲光幕上对弘治时期的生活念了一遍,“朕可不想只做到史书上的盛世,要百姓们人人都信,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小康、百姓富庶的盛世”
……
朱厚照也才登基三年,在面对朝臣时偶尔会想起父皇,会想父皇遇到这些事情会怎么做。
“他肯定是听内阁的话。”
光幕评论没有说错,朱厚照确实是如评论中那样想的。
他不喜欢不受控制,不喜欢文官对他压迫,他会想明明自己才是皇帝,他才不要做被蒙蔽耳目的傀儡!
“四十廷杖啊。”
“朕想起来了,他是不是被刘瑾害的?”
“竟然还经历了投江的事!”
刘瑾早已被凌迟处死,朱厚照这时恨不得再把他扒出来千刀万剐。
其实光幕讲到这里,正德朝最深有所感的是太后的兄弟……
他们那是欺男霸女,大肆圈地,要不是太后护着早就……
想到母后的那几个兄弟自己的舅舅,朱厚照就暗自咬牙,“麻烦。”
……
【路途的凶险,道路的崎岖,都没能打倒王阳明。相反,在沿途他因看到了更多的民生有了感悟。
正德三年,王阳明终于到达了贵州龙场。
37岁这年,王阳明在龙场绝境求生,龙场这里只有土著小民居住的小村寨,刚去的时候王阳明面临没地方住和语言不通的窘境。
四处呈现的是未开化之地,身处逆境,王阳明仍能坦然面对。与龙场的童叟融洽相处,饮酒玩乐。
住在山洞中,自觉进入到圣人状态,日夜端坐,静心聚神,参悟生死要义。
“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近二十年的上下求索,左右彷徨后不断体悟、事上磨练的思想结晶。
“知行合一说”: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实践主义,成就了后世无数人的伟业。
“本心即道”的根基让他在贵州拥有了众多门人弟子。】
(https://www.xvqianqian.com/3557/3557835/11110797.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