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全国劳模
天气一天天变暖,人们的衣服也一点点变薄。
镀锌板厂的工作有序推进,厂房办公楼越来越高。
时间进入四月后,燕京传来两个好消息。
一是林致远当选为一九九四年冶金部劳模。
这对已经是东海省劳模的林致远来说,带来的惊喜已经不是那么大了。
不过第二个好消息却真的是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冶金部党委班子,在看完林致远的劳模材料后,认为他在安置下岗工人再就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部里决定,将上报林致远参加全国劳模的评选,时间紧迫,要求林致远马上进京。
消息一传回来,革钢上下欢欣鼓舞。革钢历来是全国劳模的高产地,但是近几年随着革钢经济低迷,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出现一个全国劳模了。
现在革钢迫切的需要一个典型来提振士气,鼓舞精神。
林致远应时而生。
革钢的领导班子非常重视这件事,李振山亲自下令,由革钢工会主席姜志成亲自主抓,一定要确保林致远顺顺利利的当选全国劳模。
姜志成紧急召开了会议,最后决定,由工会副(河蟹)主席宋方凯带队,再配上一名大白楼的材料高手,和林致远一起马上进京。
第二天晚上,三人踏上了去往燕京的火车。
林致远和宋方凯也算是老相识了,去年到省里参加劳模表彰大会就认识了。
宋方凯矮矮胖胖,戴了一副黑边眼镜,性格诙谐,是那种典型的老好人,最适合干工会工作。
至于那名材料高手,林致远就更熟悉了,总经理办公室的李彬,是大家公认的笔杆子,革钢的很多材料都是由他撰写的。
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三人出了火车站。燕京办事处派了一辆轿车,将三人拉回到办事处,吃过早餐,略作休息后,上班时间一到,三人乘车赶往冶金部。
宋方凯带着林致远直接上楼去工会找到了冶金部工会主席杜明光。
杜明光接待了他们,“老宋,不瞒你们说,在报送小林同志为全国劳模代表这件事上,部领导班子的意见分歧很大。你做了这么多年工会工作,应该也清楚,冶金系统上报的劳模人选过去几乎全部都是生产一线的,像小林同志这样的干部并不多见,不过夏部长和我都坚持认为小林同志虽然不在生产一线,但是他做出来的成绩更大更明显,夏部长立排众议,他认为冶金系统就需要像林致远同志这样有改革精神,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领导干部,而且小林同志的履历中有一大亮点,他在革钢乳业改革小组以及革钢商业改革小组工作期间,安置了大量的下岗职工,为他们找到了新工作,这和全总现在的工作重点相契合。”
宋方凯急忙答道:“杜主席,林致远同志干的工作都是落在实处的,没有半点虚假,这点我们都可以保证。去年。林致远同志光荣的获得东海盛劳动模范称号,省委书记和省长都对他作出的成绩大加赞赏,齐省长甚至还亲自到革钢调研,充分肯定了林致远同志的工作。”
杜明光点点头,“你们报送的材料中提到过。”
“杜主席,这还是去年四月份之前发生的事,这大半年来,我们革钢在安置下岗职工这项工作中,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七岭子牧场规模不断扩大,又新招了四百名下岗职工,商业公司的改革也非常成功,在革安全市开了十二家连锁超市,又成立了二百个连锁便利店,新解决了六百个左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些成绩都是在林致远同志的倡议之下取得的。今年,林致远同志又在镀锌板厂筹备小组中担任要职,负责主要工作,这个工厂一旦建立,将为革钢创造大量的经济效益。”
杜明光连连点头,微笑的看着林致远,“小林同志,我从你的履历里看到,你今年只有二十九岁,这么年轻就做出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啊!”
林致远站了起来,很谦虚的答道:“杜主席,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一起努力取得的。”
“很好,年轻人能够这么沉稳,不急不躁,我相信以后你还会取得更大的业绩的。”杜明光想了想,“部里的劳模表彰会在四月中旬召开,都是自家人,小林同志以前的材料就完全够用了,但是四月末,全总的劳模表彰大会就要召开了,这件事我们必须得重视起来,咱们就利用这段时间,让小林同志的材料再丰富一些。”
宋方凯急忙表示:“杜主席你放心,我们革钢非常重视这件事。这次到燕京,李总和姜主席特意给我们派了一名材料高手,这段时间我们就打算静下心来,把小林的材料好好打磨一下。”
“很好!”杜明光当着他们两个的面打了个电话,很快,一个戴着眼镜的男人走了进来。
“我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部里办公室的黄主任,黄主任可是我们部里公认的一支笔,就让他与你们革钢的同志一起,完成这项工作。”
宋方凯和林致远先后和黄主任握了手。
接下来的时间基本就没林致远什么事儿了,都是黄主任和李彬一起,每天琢磨怎么修改丰富林致远的材料。
这两位都属于各自单位的笔杆子,文字水平很高,把事情交给他们就不用林致远操心了。
在燕京的这段时间,林致远除了去金叶地产转转,与冯刚、樊白衣这些熟人见见面,喝喝酒之外,就是被老顾和老胡拉着,参加一些所谓的燕京商界名人聚会。
当然了,这些聚会也见不到几个名人,大部分都是一些有两个钱的小老板,在这个特定的时期成了人们心中所谓的成功商人。
林致远根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由此可见,这些人最后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商海无情,浮浮沉沉,谁又能笑到最后?
一九九四年的燕京,商业的浪潮刚刚兴起,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港台歌星,以及那些从粤东港岛进来的新鲜商品,街头巷尾也多出了一些咖啡厅,酒吧和歌厅。
此时的老百姓还处于懵懂状态,老房子,小胡同随处可见,大街小巷充满了一股《我爱我家》的浓烈氛围。
林致远更喜欢现在的燕京,因为这座城市在这个时代还有一些人情味。
(https://www.xvqianqian.com/3721/3721723/1111047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