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夜谈
回家的路上,许栀很兴奋的跟张兆慈说:“娘亲,娘亲,我今天认识了李家的小姐姐,李家的小姐姐对我很照顾。”许栀说的是李主簿家的二闺女,比许栀大了有两岁。
李主簿家的两个闺女,大闺女今年十三岁,正是要说亲的时候,二闺女八岁了,张兆慈见过这两个姑娘,都是性格敦厚的人,大姑娘因为到了说亲的年纪,平时不怎么跟着出来,倒是小姑娘,跟着李夫人出来的时候多,张兆慈见过几次。
路嬷嬷说:“李家的小姑娘真是个伶俐人呢,要我说呀,这份伶俐可不是教出来的,是天生的。”
张兆慈很难听到路嬷嬷夸奖人的,不由得很是感兴趣,说:“哦?难得嬷嬷夸奖人呢。”
路嬷嬷笑着说:“做得好了我还能不夸吗?说起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李家二姑娘这样伶俐的人呢,难的是性格敦厚,不是那尖酸刻薄的,也不是那喜欢搅风搅雨的,有眼色,会看事,还很踏实。”
张兆慈笑着说:“嬷嬷,我怎么觉得您好像是捡到宝了呢?”
路嬷嬷叹了口气,说:“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教养嬷嬷,总是习惯用我自己的那一套去看女孩子,难得能够看到一个合乎我眼缘的女孩子。”
张兆慈笑着说:“那以后咱们就经常请人家去咱们家做客呀, 咱们这不是还有个想要找手帕交的小姑娘吗?”
许栀听了,一个劲的点头,路嬷嬷说:“这倒是挺好的一件事情,这李大人是什么出身呀?”
张兆慈想了想,说:“好像是中举之后从小吏做起来,十多年前就过来河西这边做主簿了,一做这么多年,至于别的,晚上等咱们三爷回家了咱们再问一下。”
晚上许荛回来,就跟张兆慈详细的说了李家的情况。
李主簿家里在前朝也算是地方上的名门大族,前朝后期,各地战乱频发,李家受到冲击,散尽了家财之后,就去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隐居,后来本朝立国,慢慢的世道安稳了,李家人才又出来开始走科举。
李大人当年原本想要考进士的,只可惜身体不是很好,中举之后就直接找了个工作,慢慢的从刀笔吏做起来,一直做到现在,成了八品的主簿。
听到路嬷嬷说李家儿姑娘的好,许荛摸了摸许栀的头,说:“那以后咱们小九就跟人家好好的相处着,这次京城来人,李主簿可是帮了我不少的忙,以后这里面的好处少不了他的,说不得还真的再往上升一升的。”
许棣说:“今天我见了钱县丞家的两位小姐,也不知道他们家里大人是怎么吩咐的,都是一副鼻孔朝上的样子,不是官宦人家都要给家里的小姑娘们请个教养嬷嬷教教规矩的吗?我怎么觉得这俩姑娘这么不懂事啊。”
张兆慈说:“找的教养嬷嬷再好,身处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今天不是第一次见到钱夫人,就是这次,觉得她看我的眼神挺奇怪的,好像是挺可怜我的样子,估计就是因为她已经知道知州大人给你的评价了。”
许荛摇了摇头,说:“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这些想要做些事情的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凭白的多了很多的阻拦。”
许棣说:“爹呀,您看您,怎么这么想不开呢,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你们学校当年为了一个副教授的职称不也是争得血雨腥风吗?”
许荛听了,说:“我也是着相了,倒不如你想得开呢。”
许棣叹了口气,说:“您当年醉心于在学校里面钻研学问,我妈呢,致力于做一个出色的外科医生,你们的圈子,还是有些狭窄了。”
张兆慈笑着说:“这不是还有你呢吗。”
许棣说:“我也没好到哪里去,我一个成日里泡在实验室的人,您指望我什么?我跟你们讲呀,千万不要小看了古人的智慧,为了利益之争,真的是什么手段都能够使得出来的。”
许荛说:“以后我一定注意,一定注意。”
张兆慈摸了摸下巴,说:“下午路嬷嬷对我可是把李家的二闺女好一阵的夸呢,我都没有见过路嬷嬷这样夸奖人的,夸的我恨不能就把人家闺女给聘到咱们家里来。”
许棣听了,赶紧讨饶,说:“我的亲妈呀,您快些消停些吧,这都是什么事啊,我才几岁?人家才几岁?你这就要把人家给聘到咱们家里来,您这不是让我盲婚哑嫁吗?我不要!”
张兆慈说:“咱们何不是入乡随俗的吗?趁着遇见一个好姑娘,赶紧下手,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啊。”
许棣说:“娘,我真的不要,您让我对着一个还不到十岁的小姑娘谈情说爱,我可受不了,这事呀,还是先放着吧,我现在才十二岁,再过几年,最起码得等到我中个举啥的,咱自家的档次提上去了,再去说亲,底气还硬呢。”
张兆慈说:“还真是这么个道理呢,不过你的婚事我觉得最好是能够早些定下来,我呀,就害怕京里那边再有什么变故,万一有人拿着你的婚事拿捏咱们家呢?”
许荛点了点头,说:“还真是呢,老夫人那边倒是能够放心,我跟你娘倒是能够给你作主,万一侯爷跟夫人非得插手,我们也不能把事情弄得太难看,到时候人家一顶不孝的帽子给扣下来,就够咱们喝一壶的。”
许棣叹了口气,说:“真不知道这人都是怎么回事,才几岁的孩子呢,就着急忙慌的订婚了,十几岁的人呢,都没成年,就要让结婚生孩子,有这个功夫,多干点事不好吗?”
许荛笑着说:“成家立业呀,讲究的是个先成家再立业。”
张兆慈说:“你们那些在实验室忙活到三十岁都还没有结婚的同学们,真要放到这里,那就是怪人了,许棣呀,遇到合适的姑娘,咱们还是趁早定下来的好,哪怕是先不结婚呢,要不然就找个比你小七八岁的,等到人家成年了,再跟你结婚,这样 正正好的。”
许棣说:“这事先别提了,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要找个什么样子的,等我先帮着我爹把这些粮食还有蔬菜弄明白了再说吧。”
许荛说:“这才是正事呀,你们俩不知道,为了推广这个小麦,我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呢,我甚至在李主簿钱县丞面前立了军令状呢,我现在就盼着今年老天爷赏脸,风调雨顺的,能够让老百姓多收点粮食。”
许棣说:“我觉得也不能光靠天吃饭,县里的经济得抓,村里的基本农田设施还是得建设,看看附近有什么河呀,湖呀,咱们是不是找合适的地方建个水库,也不用太大了,真要遇到干旱的时候,还能放点水,给下游的庄稼浇浇水。”
许荛说:“我跟李主簿他们商量过这个事情的,就是手里没钱,什么都做不起来。”
许棣说:“爹,您跟我透个底,对这河西县有什么规划?”
许荛喝了口茶,说:“我让你三舅大批量的往这边运送茶叶,为的就是要重开互市,再就是,我请世子给你三舅弄了几张盐引,以后还要往这边送盐,这些都是草原上急需的东西,北狄皇庭这几年一直在休养生息,每年也仅仅只是小股的贼寇过来叩边,我跟世子都估摸着,后面应该会有大动作,而咱们河西,是距离北狄王庭最近的一个县城,无论如何,平日里一定要储备足够的粮食,兵器,以及药品。”
许棣说:“爹,重开互市是好事,但是您也得有足够的能够让草原上的人心甘情愿过来与您交换的东西呀。”
许荛说:“这两样就是好东西,世子是想要跟一些小部落换战马,我是想要换一些羊毛羊绒,咱们给纺成线,再给织成毛毯卖到南边去,这不就是钱吗?”
张兆慈想到那些轻便保暖的羊绒衫,说:“这个好,这个到了京城一定会有市场的,要不然咱们就用这些羊毛线或者是羊绒给做成衣服去卖,还有那些手套啊,帽子啊,做的好看一些还愁没有人来买吗?”
许荛笑着说:“想法都是好的想法,就是纺线的工匠不好找啊,那羊毛跟羊绒可不是很容易就能够变成各种颜色的毛线绒线,又得洗,又得染的,我跟世子找了几个工匠过来,都研究了一年多了,还没有个结果出来呢。”
许棣看着目光灼灼的父母,叹了口气, 说:“爹呀,娘呀, 我就是个研究生物工程的,能帮着我爹种庄稼,种蔬菜,那还是因为我当年对这个感兴趣,跟着一位农学院的师兄去人家试验田待过几天,我真不是全能的。”
张兆慈叹了口气,说:“早知道要到这里来,我先把那烧水泥的,烧玻璃的法子给记下来,别的先不管,最起码咱们自己家里先用上啊。”
许荛说:“有钱难买早知道啊,这要是知道要到这里来,我平时就多跟那些去我们学校进修的领导们好好的聊一聊,聊一聊他们主政一方平时都是做什么的,哪里像现在一样,我三观已经定型了,想要施展抱负吧,还得接受一些我不认同的理念,最起码得跟我的同僚们能够打成一片,我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真的是有些困难啊。”
许棣笑呵呵的说:“爹,您今年还不到三十岁呢,哪里是五十多岁呀。”
许荛说:“我几岁你不清楚吗?唉,真是头疼呀。”
张兆慈说:“我也觉得是有些为难你了,老许呀,可我们又帮不上你什么忙。”
许荛说:“你们已经帮了我很多了,要没有你,我还真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呢,因为世子咱们来这边挺好的。”
许棣说:“还真是因为我妈咱们才来的这边呀?”
许荛点了点头,说:“上次赵公公带着人来的时候,有一位吏部的,原来就认识,他偷着跟我说的,说原本我是要留京的,是靖北侯府的人出了力,我才来的这边,其实我们这一批,没有几个去富庶的地方做地方主官的,有些去了好些的地方, 都是去做同知,有的甚至是去做县丞,主簿,这可都是进士呢。”
张兆慈说:“其实我觉得咱们在这边挺好的,虽说跟草原就隔着一个雁门关,但是雁门关易守难攻,还有卫家军驻守再此,真要有什么战事发生,咱们直接往东边的山上一躲就没事了。”
许荛说:“既来之则安之,想太多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做好自己的手头的事情,我已经跟三弟说了, 请他帮忙打听羊毛线的处理方法,估计等下次回来就能给我带信来了吧。”
张兆枳没有自己来,他给许荛送了信来的,随信的还有几个处理羊毛羊绒的方子,听说有的还是从番邦带回来的。
许荛对这个很是上心,赶紧把方子给世子那边送过去,几个工匠都在将军府的一个偏院里面试验呢,接过方子之后,加班加点的,硬是织出来很是细腻柔软的羊毛线羊绒线。
都是原色的,现在还不能给这些毛线上色,大家也是开心的不得了,特别是张兆慈,已经是三月了,硬是用一晚上的时间给许栀织了一条羊绒的围巾,那织围巾的棒针还是许荛帮着用家里的筷子给做的呢。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不光是许荛很重视,就连世子卫朗也是非常的关注,如果成功了,那真的是财源滚滚,卫朗可是知道,用羊绒织出来的布匹是什么样的价格,而且如果能够染色,那价格就更上去了,这些用羊毛织成的各色的毛呢料子,都是从番邦过来的,价格非常高。
张家商行运过来的东西日益增多,互市重开迫在眉睫,而这个时候,已经快要到端午节了,端午节,就意味着去岁种下来的小麦,要收割了。
今年总算是风调雨顺,不光是各个村子试种的小麦大获丰收,许家庄子上的那一大片的麦田也都是沉甸甸的麦穗,不光是许棣忙,许荛更忙。
许棣要忙着收麦子,管理已经种下去的那几亩旱稻,更要打理成片种下的蔬菜,特别是辣椒,辣椒田已经用从山上砍回来的藤条围了起来,藤条发芽之后,竟然把一片辣椒田围得严严实实,这是让许棣最高兴的地方了。
(https://www.xvqianqian.com/3867/3867562/1444318.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