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残缺的金刚经
佛门此时还没有成立,大多都是苦行者,修行的方法也异常的古老,更加没有佛国的存在。李天前世曾经仿制过各种版本的佛经,决定以灵石制作玉简,在荒域之中广施佛法。
李天不时的讲解佛经,引来了众多的苦行者,渐渐汇聚在一起,而沙族的老祖,更是施展神通,以沙粒堆积成佛经中描绘的城市,供这些苦行者居住。
曼殊室利没有让李天失望,摩诃萨和他一道回来,带回来诸多灵石供李天刻画经文所用。随着苦行者越来越多,李天也被视为神圣。不过,感受到从苦行者那里来的信仰之力始终处于一个稳定阶段之后,李天决定玩一把大的。他知道,佛教基本教义,他们都已经熟知,而今,若是再继续讲述佛教的基本教义,已经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了。
“基本教义已经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便是深入的一步了。”李天喊来了释迦摩,告知他,将把自己这段时间撰写出来的经文讲解下来:“总共十部经文,不过都不是很完整,需要后期慢慢补全。”
“没问题,这个差事就交给曼殊室利了。”释迦摩这个甩手掌柜做的李天还狠,李天在汶河部落已经非常放权,但是有些事情还是要自己亲自动手的。可是释迦摩却是截然相反,若非这段时间李天一直拉着他不放,他估计早已经放养了。
李天选择的经文,皆是过往仿造的佛家经典,虽然记忆有些残缺,但还是让众多苦行者从中领悟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
他首先从金刚经开始讲,如此一来,不仅聚集人心,更是塑造了释迦摩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大智慧,同时也带给自己大量的信仰之力。当然,这和李天讲述的方法有很大关系,他并没有将写好的原本诵读出来,而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将其当做一个故事讲述了出来。
“相传,早年佛祖创办了佛教,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佛就要穿好袈裟,拿着钵盂去化缘,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开始打坐练功……”
这时候有一位名叫释迦摩长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只见他鹤发童颜,长须飘飘。他向佛行了一个礼,双掌合十恭敬地说:“佛上大人,您经常教导我们要看护好看自己的念头,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那么,对于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平息自己内心的烦恼呢?”
佛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怎样才能使自己心平如水,没有烦恼呢?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湿气所生的、化生的,还有那些有思维的、没有思维的、甚至无所谓有没有思维但是有感觉的生物。我都要让他们进入心物同一的境界,解脱生死。我教化了无数众生,可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就多么伟大。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自称为得道的人,如果心目中总是有自我、有他人、有众生、有高低长幼的概念,那说明他没有在头脑中消除这些概念的对立,也就是没有真正地得道。”
“再者,对于一个学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也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认为自己总是高人一等。更不要戴有色眼睛,凭着自己的好恶去传道,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去对待世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给自己积累美德的基础,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播种着福田。”
“所有的现象,都只是一种假象,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才算是达到了问题的实质。”
佛告诉释迦摩:“在我死之后的五百年,如果有严格按照佛教的规章制度修行的人,他会理解我今天所说的道理,并且由此产生信念和信心。如果真是这样,说明他与佛有缘,这个人肯定有着极高的悟性。这样的人,肯定是一个有道德、有福气的人。”
“象这样的人,通过修行,心里不再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他不会固守一个死道理,不认为自已就是真理的代表,也不认为世界是虚无的、没有真理和道理可言的,这就是得道的一种体现。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出发去认识事物,或者从某种权威的理论出发去认识事物,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所以,既不能迷信一种理论,也不能认为世界毫无规律性可言。所以我经常说,你们这些同学啊,要知道我在给你们讲某一个道理的时候,就象船夫要用船把你们渡到对岸去,你们不要过了河还把渡你们过河的船背在身上。我所讲的道理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何况我在讲这些道理时所举的那些例子呢!”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理’,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也没有什么真理是您可以说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您所说的真理,不是随便可以模仿和宣讲的,这就好象‘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真理也是如此。当你说它是真理的时候,它可能已经不是真理了。所以,世间圣贤之人之所以为贤圣,就是因为他们不拘泥于教条,才相互有所差别,否则那不就千篇一律了吗?”
“能达到须陀洹果位的人,他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他的内心没有偏见,没有私欲,他已经初步领悟到了缘起性空的道理,此心归于平淡,具备了一颗平常心,不再被那些所谓的色、声、香、味所诱惑,只不过还做得不是很彻底,还需要继续修练,这才叫须陀洹。”
“能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比须陀洹果位的人修养更高一些,他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抛弃私欲和偏见的修练目的,实际上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在这些事情上下功夫了。这就是斯陀含的境界。”
“能达到阿那含果位的人,比斯陀含果位的人修养又要更高一些,他们已经完成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思想与行为达到了自由自在、无阻无碍的境界。看起来无须再做任何修行,其实他正好到了能够自由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的阶段。这就是阿那含的境界。”
“要达到阿罗汉这种境界,确实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修行方法。如果阿罗汉有这种已经得道的想法,只能说明他没有真正得道。行为顺其自然,我才是我,我才是一个认认真真修行的人。”
随后,李天看向曼殊室利等人说道:“我要强调一下:第一,这部经及其里面的四句偈,你们要广为传播;第二,一定要保存好这本经;第三,要尊重学习这本经的人;第四,这本经放到哪里,就相当于佛主走到了哪里,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闻言,曼殊室利问道:“敢问佛上大热恩,这部经我们以什么名字来称呼呢?如何按照这部经中所说的道理去修行呢?”
“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注意:这只不过是这部经的名称而已。曼殊室利,我问你,我说什么了吗?”
“您什么也没说。”
“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
“当然很多。”
“我所说的微尘和世界都只是一种比喻。我再问你,能不能认为看见了我的形象就是见到了我呢?能不能认为修成了三十二种好相貌就是成佛得道的标志呢?”
“不能。您所说的三十二种好相貌,只不过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上的外在表现,那是一种表象。”
“以财施人所得到的福德比不上以命施人所得到的福德,如果有人按照《金刚经》所说的道理去修行,时刻把经中的四句偈语记在心上,并且一有机会就给他人解说,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就更大了!”
曼殊室利等人在聆听了佛所说《金刚般若波罗密》之后,深深地领会了经文的内涵,心中豁然开朗,禁不住心中欣喜。他对李天说:“佛上大人,您今天说出了如此深刻的经典,自从我得慧眼以来,还是第一次听您宣讲如此深刻的经论。以后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内心就会产生向道之心,以至于明心见性,生成实相。要知道这个人,就会成就第一少有的功德。我所说的这个‘实相’,就象你您前面所说的,只是一种称谓。还有,今天我从您这里听到了《金刚经》,我理解了它,信仰它,用它所讲的道理来修行,这一点不足为难,问题是再过若干年,后来人学习了这部经典,如果他也能理解、信仰和受持,那么这个人的智慧就是世间少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人的内心没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什么意思呢?这些都是因缘合成的假相,是暂时的和虚妄的。只有我们看透了这世间种种假相,我们才会有所领悟,才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
李天闻言点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如果有这样的人,他在听说了这部经之后,内心不恐慌、不畏惧,那么这个人确实具有少有的大智慧。我所说的大智慧,仍如前说,只是一种指代,是一个名称而已。要达到大智慧的境界首先要能够忍辱,这里所说的忍辱,也只是一种称谓,要注意理解忍辱的内涵。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才是最高的。所以,做为佛教弟子,要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要把现象和感觉做为思考问题依据,应该以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如果有所执着,往往会产生偏见。所以我们佛教弟子的心,不能只停留在现象上,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
李天继续说:“若有一心向善学佛的人,一个是舍命布施,另一个是坚信《金刚经》中所说的道理,按此修行,后者所得到的福比前者要多得多,何况抄写传播,给人讲解此经,功劳就更大了。总而言之,这部经有着不可思义,不可估量的功德。我愿意为发大乘心愿的人解说,为具有上乘智慧的人解说。如果有人能坚持抄写读诵,为他人解说,我都会看得见听得到,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样的人,就是人世间的佛。那些沉迷于小法的人,连‘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都放不下,对于此经当然无法领会大义,不会聆听、接受和读诵,更不会给他人讲解传授。无论在哪里,只要有这部经的存在,一切人和神,都应供养。经之所在,就是塔庙之所在,大家都应该恭敬作礼,并在经的周围放上鲜花。”
“再者,一心向善的人,受持读诵此经,这个人先前的罪业,因为读诵这部经的原固,就可以将其罪业抵消,并且可以得到大智慧。以后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那么他所得到的功德,比我所得到的功德要胜过一千倍一万倍,甚至难以计算。若有一心向善的人,到了后来的末世,还能够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我如果一一说出来,有的人听说了,心理就会失去平衡,甚至狂乱,狐疑不信!要知道这部经的意义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佛上大人,一心向善的人,一心想要明心见性悟道,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心理,怎样降伏心中的烦恼呢?”
“一心向善学佛的人,一心要求得大智慧的人,首选应该立下这样的志向:我要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见性成佛,只到最后。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弟子。求得大智慧,实在没有一个定法。”
“佛教弟子也是这样,佛教弟子如果口出狂言,说自己要‘救一切众生出苦海’,那他就不叫佛教弟子了。为什么呢?佛法不是刻意能够模仿的,佛法是不留痕迹的,实在没有一个定法,可以叫做佛教弟子道或者佛教弟子行。所以佛说一切佛法,并无你我众生他人,高低长幼的概念。如果佛教弟子自己说:‘我要把佛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样说的人不是真正的佛教弟子!为什么呢?佛所说的庄严佛土,并不是真正的庄严,只是比喻而已啊!如果一个佛教弟子深刻领会了‘无我’的道理,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弟子。”
“如果福与德是实实在在的,我反而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多。正因为真正的福德你觉得好象什么都没有,我才说这种福德多啊。”
“你认为佛是可以以形象看见的吗?”
“不是,佛上大人。如来不能以佛具体的形象见到。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形象,并不是佛本身,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那么,如来可以以其它的形象而见到吗?”
“也不可以,佛上大人。如来不应该以具体的形象出现。为什么呢?那种形象都是不真实的、虚妄的。”
“佛上大人,将来会有很多人在听了这部经之后产生信念和信心吗?”
“你所说的‘众生’,并不是众生,也不是不可能是众生,所谓‘众生众生’,如来认为不是你所说的‘众生’,那是一种暂时的称谓。”
“佛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才是‘道’。用一颗无私欲无贪着的心去修行,一心向善,就可以得‘道’。我所说的‘善法’,你不要认为就是‘善法’,那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你们不要以为佛主就是要度尽众生,不要这么想。为什么呢?实在没有众生让如来去度啊!如果真有众生需要我去教化,那我就有了‘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释迦摩,如来所说的‘我’,是一种抽象的指代,那些‘凡夫’,就以为真的有‘我’。释迦摩,所谓的‘凡夫’,那也是一种抽象的指代,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若以色见佛,以音声求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见佛主。你如果认为:‘如来不经过自我就可以得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如果认为什么都是‘空’和‘无’,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佛教弟子用无数多的珍宝来施舍于人,而另一个佛教弟子懂得了‘一切法无我,物我同一,心物一元,得成于忍’的道理,那么后者所得到的功德要远远地胜过前者。要知道,以佛教弟子的境界,是不接受福德的。”
“世界上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就是所谓的‘一合相’。我所说的‘一合相’,仍然只是一种指代和名词的借用。所谓的‘一合相’,是不能用语言可以表达得清楚的,只有那些凡夫俗子,才会想从其中找出个究竟来。”
“一心求道的人,对于任何佛法,都应该这样去理解,这样去修行。不要动不动就在脑子里产生出一个理论来,这叫‘不生法相’。我所说的‘法相’,并不是‘法相’,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如果有人用全世界所有的珍宝来布施,比不上有人一心向善,读诵传播此经。要以坚毅不拔的精神,向众人讲授《金刚经》的意思。要明白,一切实际的方法,如同梦幻泡影,都是一闪即逝的。应该这样理解《金刚经》中所讲的一些道理。”
这是李天第一次讲述一部经文,虽然听上去是完整的,但是实际上,里面有部分缺失,这是一种遗憾,不过这种遗憾,在李天看来,是值得的。
(https://www.xvqianqian.com/4202/4202568/11110380.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