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天眼宝鉴 > 君子藏器,待时而动_第212章 耀州窑青瓷

君子藏器,待时而动_第212章 耀州窑青瓷


君子藏器,待时而动_第212章      耀州窑青瓷

听到冯一奇的话,林熙心中顿时忍不住诽谤:“这当然是个老物件,不然我们找你干嘛来了。”

就算是心里那么想,可林熙脸色却没有表现出来,反而做出一副认真倾听、虚心学习的样子,因为他需要知道这东西的传承来历,好方便以后的出手。

彼时,楚原聒捋了捋胡须,呵呵笑道:“那老哥哥看出它的传承来历了么?”

冯一奇瞥了楚原聒一眼,愈发确定先前的判断,脸色也变得有些阴沉:“老楚,你今天是专门来考校我的?不过我也知道,得了这么个好东西要是不来炫耀炫耀,那还真就不是你的作风······好吧,看在你带来这么个好物件的份上,我就不和你计较了,至于这东西的来历嘛······”

故意停顿下来迟缓了一下语气,然后又吐出一口胸腔里的浊气,冯一奇又才缓缓说道:“如果我还没有老眼昏花的话,你这件青釉莲花瓶应该是北宋耀州窑的青瓷,而且还是个中的精品,只可惜沿口磕边折了他的价值,不过表面的那些棕眼,倒是平添几分意味,大大增加了它的收藏价值。”

冯一奇给出的鉴定结果,可谓是老道精辟,简单几句话就将这件青釉莲花瓶的传承来历说了个清清楚楚,可是当林熙听了他的鉴定结果之后,心中却是震惊不已。

这个看起来毫不不起眼的青釉莲花瓶,竟然会是北宋时代的老物件,通过先前天眼异能反馈的信息,林熙早就知道它的传承来历会很古老,却绝对没有想过会是北宋时代的老物件,甚至一度以为只是明代早期或者元代晚期的东西,所以当冯一奇说出它的传承来历后,才会震惊不已。

只是,这个耀州窑是怎么回事,以前怎么没听过呢。

既然名为鉴赏,而自己心中又有疑惑,林熙索性就直接问出了疑惑:“冯掌柜的,我知道宋代有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和均窑五大名窑,也对柴窑和建窑也有所耳闻,可是关于这个耀州窑,我怎么从来都没听过啊?”

听到林熙的话,冯一奇忍不住眉头一皱,目光中精光闪动,同时心中对楚原聒看清几分,甚至颇为鄙夷的暗想道:“这老小子真是越活越回去了,调教个徒弟都防备着,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藏着掖着,竟然连耀州窑都不知道,也不怕出门被人知道了脸上没面子。”

不过冯一奇毕竟是个外人,有些东西就算知道也不能表现出来,反而心中一计上来,想要好好扫扫楚原聒的脸皮,只见他一改先前的凶神恶煞,笑呵呵的像个亲切的长辈:“难道老楚没有教过你?那好吧,既然这样那就由老夫越庖代俎,来给你好好上一课。”

说完这句话冯一奇暗暗瞥了一眼楚原聒,心中不由得意万分,心想你个老小子的弟子要我来教,看你以后还得意个什么劲,以后要是再敢来炫耀得意,咱们就拿出来好好说道说道,看看到底是谁的脸皮厚。

“耀州窑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旧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早在唐代时期就是我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宋代六大窑系”的其中之一。”

“耀州窑作为北方青瓷的代表,早在唐代就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到了宋、金则是以青瓷为主。”“北宋时期堪称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专为朝廷烧造“贡瓷”,而到了金代则是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元代开始转型并走向末落,又经明代、清代,终于民国。”

说到这里,冯一奇又指着桌子上的那件青釉莲花瓶,继续说到:“像个你的老物件,全名应该叫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你看他虽然单色灰白,但是透过青翠的釉层,却能使人感受到洁白而细腻的胎体,仿佛上釉前曾经施了一层化妆土。可是实际上,这是由于胎土和釉料在烧成过程中产生了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了一层密合层所致,这种现象在河南的汝窑及钧窑产品中也可以见到,至于原因嘛,则由它们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一口气将耀州窑的来历说了个通透,冯一奇顿时觉得有些口干舌燥,可是眼前又没有茶水,所以只能忍耐,不过他心中却是得意风范,甚至可以说是畅快,毕竟有打楚原聒这个来小子脸皮的机会可是不多见的。而林熙则是收获颇多,露出明悟之色,但是随着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变得更多,所以继续请教:“请问冯掌柜的,那您说的青瓷又是什么呢,和耀州窑有什么关系?”

彼时,冯一奇心中畅快无比,对林熙的再次提问不仅没有反感,反而将乐为人师的样子做的十足,对林熙提出的问题也是详尽解答,倒是把楚原聒晾在了一边,甚至连口渴都忘记了。

经过冯一奇的详细解答,林熙对青瓷也终于有了个清晰的了解。

而且不得不说的说,有时候看书需要看很多次才能记住的晦涩内容,从人家嘴里换个说法一说出来,立马就会记忆深刻,远比自己去死记硬背要省下不少的功夫。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所有人都明白的结论,有个好老师真的很重要。

不过有的人虽然懂得道理,知道结论,却只是知道而已,却不知道道理和结论从何而来,其中又有怎样的深意,可谓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就对道理和结论不屑一顾,甚至当作了摆设和过眼云烟而已。

也就是说,如果要让人真正懂得道理,就必须要他深刻明悟道理和结论来源,和蕴含的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他的进一步成长,否则很可能会走上歧途。

君不见,现在社会中,断章取义和三人成虎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么!


  (https://www.xvqianqian.com/4235/4235163/14460358.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