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01


(现在时……)

郁教授和牟记者驻足京西宾馆门前,  一十分深沉地回忆着:

郁教授:“正当全国刚刚掀起真理标准大辩论的时候,中国经济代表团访日归来,向政治局汇报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快的三条经验:一是大胆地引进新技术;二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三是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这对中央高层决策影响极大。为此,中央决定于一九七八年七月六日召开国务院务虚会,会址就选在这座京西宾馆中,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六十多人参加,会议开了一个多月。”

牟记者:“与此同时,在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的支持下,胡耀邦为首的中组部以‘我们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决心,大力平反冤假错案。不久,中组部等五个部委连续召开会议,向中央拟了一个《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中共中央以十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引起极大的轰动。”

郁教授:“邓小平在关注上述国家大事之外,他作为主管  外事的副总理除去积极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还于八月十二日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接着,又应金日成主席的邀请,率中国党政代表团于九月八日访问朝鲜并参加朝鲜国庆三十周年的活动。”

牟记者:“我作为中国的记者有幸随邓小平出访朝鲜。另外,在中国党政代表团回国以后,我又有幸随邓小平考察了东北三省的工业。当我们参观了本溪钢厂向大庆油田进发的路上,小平同志在他的专列中约.见了我……”

(随着牟记者的画外音结束,画面转入过去时……)

东北大地

一列墨绿色的专列飞驰在东北大地的青纱帐中。

渐渐化人火车专列客厢:

邓小平坐在像是办公室一样的桌前,看着对面的牟记者,问道:“牟记者,听说你对我国的钢铁事业有着格外的兴趣,是这样的吗?”

牟记者有些沉重地点了点头:“是的!我除去作为记者的特殊爱好而外,还有一个感情囚素,那就是我的丈夫在辽沈战役一结束,就被陈云同志派到鞍山去接收鞍钢了。”

邓小平:“这样说来,你的丈夫算得上是一位老钢铁了!他还在鞍钢工作吗?”

牟记者:“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迫害死了。”

邓小平低沉地:“你一定要节哀。你们有几个孩子?”

牟记者:“就一个儿子。在北大荒当了六年知青,现在鞍钢一边当学徒工一边自学。”

邓小平:“为什么不考大学呢?”

牟记者:“孩子在一九七五年底考上了钢铁学院,因受我支持整顿的牵连,又被学校除名了。”

邓小平:“真是没有道理啊!”他看着牟记者那凝重的表情,有意转移话题,“你对本钢的印象如何?”

牟记者:“说老实话,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从建国初期我就跑钢铁战线,  自然本溪、鞍山这些钢铁基地就是我采访的重点。那时,我每每坐上东出山海关的火车,眼前就会出现钢花四溅的壮观场景。可是现在呢……”她突然停了下来。

邓小平:“继续说下去。”

牟记者:“我听了你说的这段话:‘现在就是要好好地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不然老是跟着人家后面爬行。什么是爬行主义?这才是真正的爬行主义’之后,我真的不知道世界先进的钢铁生产经验是个什么样子了!”

邓小平微微地点了点头。

牟记者:“再比如你批评苏联企业管理水平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而我们又是学苏联这一套,至今还没有跳出这个圈子,我也没有这个体会。”

邓小平:“那是因为你没有比较嘛!如果你看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再看看我们现在厂矿企业的情况,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太落后了!”

牟记者:“您能为我创造这样一个比较的机会吗?”

邓小平:“等机会吧!”他深深地吸了一n烟,“大庆就要到了,你到过大庆采访吗?”

牟记者:“到过。准确地说,不止一次。另外,我有一个中学的同学是知名的化学专家,在大庆工作,她也经常给我介绍大庆的情况。”

邓小平:“好麻!这次你还可以单独和她谈一谈,了解更多的第一手材料。”

牟记者摇了摇头:“可惜,她在半年前出国探亲了。”

大庆油田

邓小平一行在大庆叶书记等的陪同下,走在井架林立的大庆油田旷野的大路上。

邓小平:“我这是第三次来大庆了!从粉碎‘四人帮’以后,整体形势还好吧?”

叶书记:“好!大庆油田已经达到年产原油五千万吨以上,并且稳产了两年,占全国原油生产的一半以上了。”

邓小平:“了不起!还能稳产多久?”

叶书记:“至少还可以稳产到一九八五年。”

邓小平高兴地:“好!你们一定要把油田管理好。”他举目远望,“到处都是井架哟!你们带我参观哪一口油井啊?”叶书记:“您十四年前参观过的那口‘光荣井’!”

光荣井旁

采油的千部和工人站在油井的前边,热烈欢迎邓小平一行的到来。

邓小平一边频频挥手一边说:“同志们好!你们辛苦了!”

叶书记大声地:“同志们!请安静!下边请邓副主席参观我们这口‘光荣井’!”

采油的干部和工人停止鼓掌欢迎,并渐渐闪到两边。

特写:井架上挂着“光荣井”三个大字。

邓小平看着“光荣井”这三个大字,严肃地问:“同志们!这口井为什么叫‘光荣井’啊?是不是因为十四年前我参观过这口油井啊?”

“不是!”众口一声地答说。

邓小平:“那又是为什么呢?”

叶书记:“邓副主席,您可能还记得,那时这口油井日产原油三十二吨。”

邓小平:“对,对!好像已经开采了四年吧?”

叶书记:“是的!现在,这口油井日产原油已经增长到六

十三吨,做到了开发十八年,产量翻一番。”

邓小平笑了:“所以你们就送给了它一个名字‘光荣井’,对不对?”

“对!”

邓小平:“这样做好!”他指着旷野上林立的井架,“我希望有更多的油井挂上‘光荣井’的牌子!”

叶书记:“我们一定努力!”

邓小平:“同志们!你们靠什么去努力呢?”

“铁人精神!”

邓小平:“好!另外,我再送给你们一条:先进的科技和先进的管理。”

大家兴奋地看着邓小平,似在等待着什么。

邓小平:“二十多年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我们,苏联撕毁合同卡我们,都想以经济的手段―尤其是用石油逼迫我们投降。但是,以王进喜同志为首的石油工人、科技人员创造了铁人精神,在祖国大地上找到了石油。因此,我们共产党人要永远发扬铁人精神!”

采油干部和工人热烈鼓掌。

邓小平:“但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就说采油手段吧,我们也应当主动地走出去,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只要我们做到了铁人精神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一定会很快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采油干部和工人长时间鼓掌。

大庆纪念馆

邓小平一行在叶书记的陪同下走进纪念馆。

邓小平一眼看见铁人王进喜的塑像,高兴地:“来!为了发扬铁人精神,我们在王铁人的塑像前合个影!”

邓小平第一个站在王铁人的塑像前。

叶书记、李秘书等站在邓小平的两边。

牟记者举起照相机,风趣地喊了一声“茄子!”按动快门,咔嚓一声,照了一张合影。

邓小平:“下边,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你们讲现在大庆油田的情况。”他蓦然抬头,看见一幅标语:

特写:大庆外围找大庆,大庆底下找大庆。

邓小平:“我看就从这幅标语讲起吧!”

叶书记:“我们经过科学实验,证明在大庆的下边,也就是七千米的深层中蕴藏着石油;同时,我们经过科学钻探,在华北古潜山找到石油,在新疆和四川也在深层中找到了石油。”

邓小平:“很好嘛!你们搞深层开采有什么困难吗?”

叶书记:“有!主要是钻头不过关。一些国家生产的打六千米的钻机都有缺点,打七千米就更困难了!”

邓小平:“我看了一个材料,美国的钻机能打到七千米以下。你们找外贸部门,买美国的,还是它厉害。”

邓小平走到李四光的照片前,有些激动地:“李四光同志是爱国的大科学家。当年,他说陆相能生油,有人就不服气嘛!结果,我们还不是找到了大庆油田!”

叶书记:“大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李四光同志!”

邓小平:“应该说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李四光同志!”他沉吟片时,“也不要因此而否定其他的学派。要搞百家争鸣。”

叶书记:“是!”

邓小平低沉地:“要不了多少年,石油又将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因素。”他沉思片时,“你们要加快找油,加快找气,一定要找到更多的油气田。我们年产要有五亿吨油就好了!”

叶书记及所有陪同参观的人一片沉默。

大庆街道

邓小平一行在叶书记的陪同下走在宽阔的街道上。

邓小平指着街道两边的住宅:“大庆贡献大,住房条件要好一些。你们不仅要生产石油,还要盖楼房,要搞建筑材料。”

叶书记:“我们正在学着办这些事情。”

邓小平:“大庆是以化工为主的城市,你们对油、气、化工的污染解决得怎样?”

叶书记:“没有解决好。”

邓小平严肃地:“你们要花大气力,一定要把化学工业的‘三废’处理好。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

叶书记:“是!”

邓小平:“你们不要单一搞油,还要搞石油产品,化肥啊,化纤啊,等等。”

叶书记:“我们也想搞,就是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邓小平:“可以派出去学习,请进来当老师嘛!”

叶书记:“派出去容易,回来就难了!半年前,我们有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出国探亲,用同志们的话说: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邓小平:“为什么呢?”

叶书记:“一九五七年反右她当了右派,后来到大庆一边接受改造一边工作。一年前给她摘了右派的帽子,落实了政策。说句公道话,她在引进三十万吨乙烯工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家都说:像她这样的专家走出国门还会回来吗?”

这时,一辆解放牌卡车沿着大街飞驰而来,年过百半的化学家王工站在车上大喊:“小牟!等一等我―!”

牟记者转眼一看,激动地大喊:“王姐!你真的回来了?!”

王工大喊:“我回来了!”

邓小平:“这位王姐是谁?”

牟记者:“就是我跟你说过的中学同学。”

邓小平:“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她就是那位被打成右派出国探亲的化学家。”

叶书记尴尬地:“对.对……”

邓小平下栩处

王工:“我利用出国探亲的机会,  自费考察了美国、德国、  日本等国家的石油化工企业。邓副主席,我们国家在这些领域实在是太落后了!”

缓缓摇出认真听讲的邓小平、叶书记和牟记者。

邓小平:“是要走出去看看啊!”他指着叶书记,“我听他说,你的同事都认为你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呢!”

王工:“这怎么可能呢!这块大地是我的祖国,大庆是我献身的地方。退一万步说:祖国母亲错打了孩子,作为孩子也不能和母亲记仇啊!”

邓小平:“说得是何等的好啊!”

叶书记:“王工,你怎么突然回大庆了?”

王工:“我在日本收到了我先生的电话:他听你说中央领导要来大庆视察。我再把邓副主席访问朝鲜联系起来一想,来大庆视察的中央领导准是邓副主席。就这样,我收拾好所有材料,坐上飞机就回来了。”她边说边把各种资料放在了邓小平身旁的茶几上。

邓小平:“你要把这些材料收好,让它们为中国石油化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出力。”

牟记者提醒地:“老同学,今天可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哟,有什么想法可都要讲出来啊!”

叶书记:“对,对……”

王工:“邓副主席!我们不仅要找油、找气,我们更要发展相关的化学工业。如果一个省有两个大的化肥厂,中国的粮食就能增加三分之一;如果一个省有两个上规模的化纤厂,中国就会有几千万亩种棉花的土地空出来种粮食。”

邓小平:“完全正确!化学工业发展了,还能带动其他行业的生产。怎么样?我支持你先在大庆搞实验,然后再向全国推广!”

王工感动地站起身来,说了一句:“谢谢你啊邓副主席!”接着又向邓小平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牟记者的画外音中,叠化出相应的画面:

“邓小平同志离开大庆之后,又对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进行了视察。他不仅对如何发展我国工业、农业做出了具体的指示,更重要的是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扩大企业自主权,揭批‘四人帮’不能没完没了,要实现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等等,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我国前进的方向。同时,邓小平还十分清醒地看到思想僵化、大搞‘禁区’,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为此,他在沈阳意味深长地讲了这样几句话:‘我是到处点火,在这里点了一把火,在广州点了一把火,在成都也点了一把火’。九月十八日,邓小平又来到我国的钢都鞍山点改革之火了……”

鞍山火车站站台

沈书记一行有些紧张地站在站台上。

墨绿色的火车专列缓缓地停在站台上。

有顷,专列的车门打开了,李秘书第一个走到站台上。

沈书记一行快步走到专列车门前。

邓小平走下专列,握住沈书记的手,热情地:“沈书记,我们是老朋友了,很高兴见到你。”

沈书记难为情地:“可我……对不起邓副主席。前年‘批邓’的时候,我也批了。想起您对鞍钢建设和发展的支持,真是太不应该了!”

邓小平笑了:“不,不!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中央的事。再说你是书记,中央要求批,你能不批吗?”

沈书记:“您这次来鞍钢,还有其他的事吗?”

邓小平:“没有,就是来看看鞍钢。”

沈书记:“那好,我们先到宾馆休息,然后再安排您参观鞍钢。”

邓小平:“不!现在就下厂子看看。”

沈书记等听后愕然。

鞍山大街

一辆面包车快速行驶在马路上。

化人面包车内:

邓小平:“现在,全国人民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但是还心有余悸。方才,你这个沈书记见了我第一句话,就是向我作检查,生怕我拿掉你的乌纱帽,对吧?”

沈书记尴尬地:“没、有……”

同车的人忍不住地笑了起来。

邓小平:“至少是心有余悸,对吧?”

沈书记:“对。”

邓小平:“鞍山是中国出了名的钢都。要发展钢铁事业,第一条就是不要设‘禁区’。‘禁区’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讲真话的不一定是反革命,顶多是思想错误。但不许人民讲话,框住人们的思想害处极大。”

沈书记:“对,对。”

邓小平:“今天,鞍钢派谁陪同我参观?”

沈书记:“老夏。”

邓小平:“马工程师解放了吗?”

沈书记:“解放了!他将参加汇报会。”

邓小平指着牟记者:“你们认识她吗?”

沈书记:“认识。他是我们原吴副厂长的爱人,是知名的大记者。”

邓小平:“我听牟记者说,他和吴副厂长还有一个儿子在鞍钢,是吧?”

沈书记:“是!”

邓小平:“你们要安排好他们母子见面。同时,我也要见一见吴副厂长的这位遗孤。”

鞍钢七号高护

从上摇下:约三十米的七号高炉屹立在厂房中。

热浪卷着灰尘扑面而来,大有扬沙之感。

满面汗水的炼钢工人忙碌着炼钢。

头戴柳条帽的邓小平驻足高炉旁边,认真地察看这座又高又粗的七号高炉。

老夏在一旁介绍:“这座七号高炉,是由原来的七号、八号两座高炉合并建成的,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高炉,也是我们鞍钢实行技术改造的产物。”

邓小平:“厂里现有几座高炉?年产量是多少?”

老夏:“现在全厂共有十座高炉,年产六百四十万吨。”

邓小平:“这座七号高炉最大?”

老夏:“对!我们准备继续把小高炉改造成大高炉,到时可以达到可供一千万吨钢所需要的铁产量。”

邓小平:“你们打算怎么个改法?”

老夏:“利用高炉检修期间进行改造,坚持改造不停产,不减产。”

邓小平:“这样好!老企业改造大有希望。”

炼钢工人高兴地向邓小平打招呼。

牟记者跟在邓小平的身后,拿着笔和本记录着。

邓小平:“你们一定要爱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要把炼铁这个环节抓好。”

沈书记:“是!”

鞍铆工厂

邓小平一边走一边说:“我看了欧洲和日本的一些材料,年产一千五百万吨钢,三万人就够了。可你们呢?……”沈书记跟在邓小平的身旁:“比人家多很多。”

邓小平:“怎么办呢?”

沈书记:“我们准备实行挖潜措施,将生产人员减到九万至十万人。减下来的人员,一部分由我们自己消化,另一部分人支援外地。”

邓小平:“可以支援就要动工兴建的上海宝钢。”他抬头看了看烟尘笼罩的天空,“鞍山的污染太严重了!”

沈书记:“这一直是困扰鞍钢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邓小平沉重地:“像这样严重的污染环境,会把现代化仪器、仪表都搞坏了,非下大气力治理不可。”


  (https://www.xvqianqian.com/4250/4250370/14197162.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xvqianqi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vqianqian.com